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柔性引进高精尖人才 强力打造高职教育质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吹响“高层次人才集聚”新一轮号角

发布时间:2018-07-16 05:51 来源:中青在线 

  双聘院士、特聘(产业)教授聘任发布会现场

  院士与嘉宾共同启动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产教融合联盟

  常信院教师问答互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强校之基,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推进其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日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双聘院士、特聘(产业)教授聘任发布会,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人才团队”组团加盟学院,发布会上同时发布了学院柔性引进人才政策,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这标志着学院吹响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新一轮号角,也投射出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探索与创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今年4月份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柔性引进人才暂行管理办法》。人才柔性引进是相对于人才全职引进而言的,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智力服务为目的,在不改变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前提下,突破地域、单位、身份、工作方式等限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校外人才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人才引进模式。《办法》规定,根据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岗位需求,每年柔性引进若干名人才,主要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在国内外拥有领先专业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并能推动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各类人才,办法设置了五类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对象类型。

  改革发展:创建柔性引才模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信息类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有56年办学史,重点围绕现代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些产业行业壁垒高、迭代周期短、技术创新难,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建设一支层次高、业务精、体现专业特色,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队伍,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如何加强人才队伍中的“领头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这些都是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性难题。

  国家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队伍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常州,周边的科研院所数量不多,科研环境有待提升,因此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如何更好地破解“引才难”的问题,学院党委受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引进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启发,最终将落脚点放在了“柔性”机制上,探索形成了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模式。2014年学校发布了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1.0版本,办法规定了人才柔性引进主要以智力服务为目的,在不改变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前提下,突破地域、单位、身份、工作方式等限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校外人才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人才引进模式。办法设置了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类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对象类型。几年来,针对性地柔性引进人才,一方面解决学校发展的人才难问题,另一方面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促进了学校改革发展,革除了陈旧人才观念和管理机制。

  紧跟新时代:深化改革创新模式

  今年初,国家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如何将贯彻落实“意见”举措与学校人才引进使用政策进行融合推进?学校党委将人才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作为2018年深化改革的“书记”“院长”项目。其中,制订实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模式的2.0升级版本就是落实深化改革项目的具体举措。

  如何提升学校发展能力,关键靠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当然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易,周期也较长。依据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学校也进一步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和改革方向,“柔性”将继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发布的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的2.0版本,进一步明确了以领军型、大师型、国际型、团队型为突破口,根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岗位需求,每年柔性引进若干名人才或团队,主要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在国内外拥有领先专业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并能推动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各类人才。政策更加细化了柔性引进人才的分类和定位,既计划引进学术型的专家教授,也计划引进实践型的“大国工匠”,体现了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教育属性。其中,引进的特聘教授,包含两院院士、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的专家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学校还将引进产业教授,聘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此外,还有特聘团队,以项目制的形式和学校科研团队开展重点项目联合攻关。而这些人才引进待遇、目标任务和考核方式全部是“量身定做”,确保“引得来人、留得住人、用的好人”。为了广纳贤才,学校可以说是全校总动员,还在今年年初设立“英才举荐”奖,用于奖励举荐高水平人才或团队成功入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外人士。除了引进人才,学校还将推进人才流动,以专业为单元与多家大企名企形成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将刚入职的博士生送到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校企专业技术交流,系统的训练和提升能力水平,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全面打造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精准施策:柔性引进成果丰硕

  柔性引进人才新政发布不久,学校就迎来了首批29名专家教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受聘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聘院士”,并担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产教融合联盟顾问,学校成立了沈昌祥院士工作室,工作室将在院士团队支持下,引入多方机制共建国家、省级项目平台。

  国家需要工匠,更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尖子生,即工匠,要积极发现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交叉之处,把小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培养具备工程能力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从而实现“常信梦”。

  中组部第五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潘正祥教授成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员,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立足人工智能领域,与学校的工作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为推进学校专业群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在此次引进的柔性人才中,两名产业教授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位是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孙燕云,一位是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邢粮。梳篦作为常州最早一批成功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常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乱针绣作为省级非遗,其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两位教授表示,他们每周一次到学校给有兴趣的学生举办讲座,现场进行技艺传授,同时引导学生提炼非遗技艺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在习得技艺过程中体验工匠精神、深切领悟专业敬业、耐心专注、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柔性引进人才工作上的持续探索,旨在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不断提升重点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增强为地方产业服务的综合实力。首批聘任29名专家学者,标志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汇聚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标志着学校在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上增加了新的驱动力。不过,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还必须为人才完善科研平台,给予引导人才成长的“关键路径”,给他们持续发展的平台,让学校人才能够交流、碰撞,让他们组成团队,凝练方向,形成相互学习研究的良好氛围,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