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我怎么办?”2015年8月17日,得知母亲于亚滨担任北京援藏医疗队队长,将在两天后前往拉萨时,正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微信回复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可以常打电话、微信聊天呀。”于亚滨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她当时这样安抚女儿。
“从接到通知,到集合出发,只有35个小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爱人身体还不好……”在这35个小时当中,于亚滨要接受进藏前的体检、进行工作交接、收拾行李,还要做通家人的工作,“心里放不下的太多了,但援藏我很坚决。”
2015年8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长于亚滨抵达西藏,成为首批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任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机场躬身接受自治区同志献上哈达,看到哈达那一刻,那簇洁白直达心底,那是藏区人民的祝福,更是他们的希望和期许。”也正是在那一刻,在藏区“培育一批好医院、培养一批好医生”成为她光荣的使命。
“必须俯下身子做事情”
初到拉萨市人民医院,于亚滨发现,与北京的一些医院相比,这家医院在硬件设施设备、管理理念、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当时,医院里五层的门诊楼有效使用面积不足三层,从一层到四层都有库房,有些房屋还被当作宿舍;四层楼高的干部保健楼只用了一层。于亚滨一上任就开始走访调研,摸清“家底”后,立即开始整理医疗用房,把被不合理占用的房间全部清理出来。“有一些人长期在医院病房住着,让他们搬离他们很不高兴,但是我们班子的态度坚决,门诊楼是一个医院的黄金地带,必须要发挥作用”。
紧接着是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和建设医院科室。3年来,在于亚滨的带领下,医疗队从建章立制入手,完善制度,落实培训,管理财务,自查整改。她和队友们修订完善了全院近200万字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工作制度》《诊疗与操作技术规范》等。
“先制订科室建设规划,在此过程中咨询专家,协助采购设备,下一步是选人培养人,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下一年度的专家。”在于亚滨的统筹谋划下,医院建设工作加速展开。
于亚滨说:“我们必须要俯下身子做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北京、拉萨两地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于亚滨工作很忙,事情一件跟着一件,进藏将近3年,她很少在凌晨两点前入眠,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4.5个小时。于亚滨的一位同事说:“她每天睡觉都靠吃药。”
援藏医疗队员白天工作在临床一线和讲台上,业余时间做文案工作。特别是第二批队员,跟全院职工一起放弃了周末休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经过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和拉萨当地医务人员的奋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援藏两年多,拉萨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西藏自治区三甲医院评审,率先在西藏自治区七地市人民医院中完成三甲创建。医院的开放床位也从257张增加至337张,新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血液透析中心、心脏重症监护室(CCU)、高压氧舱、感染控制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等12个学科,全部医疗学科达到31个。
“惊险”一战
2015年8月31日,于亚滨正式到拉萨市人民医院上岗一星期,医院收进了一个因为瓜子壳吸入肺部造成感染的两岁小患者。
拉萨市人民医院没有气管镜设备,也缺少气管镜手术相关的助手和护士。通过联络自治区人民医院,于亚滨找到了气管镜设备,但“只有镜子,没有钳子”。援藏队的儿科专家、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杨海明紧急联系北京儿童医院,对方将价值近两万元的气管镜钳子空运快递过来。“镜子、钳子都有了,我们发现整个医院懂气管镜手术相关的护士一个都没有!”最后,援藏医疗队里两位援藏消化内科专家主动请缨当助手,手术才得以进行,孩子肺部的瓜子壳安全取出。
小女孩转危为安后,患者的父亲跪在地上,热泪盈眶。
经此“惊险”一战,于亚滨意识到医疗设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她的筹措规划下,通过审批竞标等一系列步骤,拉萨市人民医院自筹资金200余万元,购置了儿童气管镜,建起了气管镜室。从2016年5月开诊至今,医院新建成的儿童支气管镜室培养了四医四护的当地医务人员团队,当地医务人员已独立完成了近400台手术。2016年12月,滞留在一名14岁男孩肺里5年、锈迹斑斑的笔帽被取了出来,使这个14岁花季少年的生命得以挽救。
在于亚滨的推动下,拉萨市人民医院还新建了血液透析室。开诊刚刚一年,已完成治疗4000余次,现有规律透析患者42名,培养的7名当地藏族护士、3名当地医生全部能够独立操作,开展诊疗工作。“我们的血液透析室是国内比较规范的,病人通道、医护通道、污物通道、静物通道在建设的时候就留出来了,病房非常干净,经常有人过来参观,感慨环境太好了。”
“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组团式’援藏的历史时机和队友们的工作奉献,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的。”于亚滨说,“北京朝阳医院的刘航医生援藏前摔伤了腿,下飞机时还坐着轮椅,到了岗位后就立即奋斗在血透室的建设工地上,可以说血液透析室的一砖一瓦都有她的感情在里面……世纪坛医院血透室的常文静护士长,一年援藏任务结束后,又主动要求延长一年,在高原默默奉献两年,成功建起了这个科室……”
“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于亚滨说:“这次援藏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很多事情都要靠我拍板决定,让我有了很大的成长空间。我的性格比较强势,做事风格雷厉风行,比较坚决,这3年每一天似乎都在弦上,每一天都争分夺秒。”她说,3年来,医疗队还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提升当地百姓的健康观念。
拉萨市人民医院积极组织义诊下乡活动,发放自编宣传材料,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理念传播结合起来;此外,主动联系统战部门,去寺庙和佛学院义诊,并给僧人们上健康教育课,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群众,“至少要告诉群众一句话,有病要去医院。”
有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德吉,长期瘫痪在床,今年上半年,于亚滨了解到情况后,让医院主动联系他并提供医疗服务,后来通过手术治疗,他实现了生活自理,解放了原来照顾她的两名家属,家庭实现了脱贫。
于亚滨担任院长期间,强化中心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与7个区县医院启动了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工作帮扶指导,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异地求医的舟车劳顿和经济负担,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
“我们的队伍中有10年前曾援疆一年,又再次出征西藏的徐小红;有妻子刚刚怀孕,身边无人照顾的彭智博士;还有刚领结婚证12天,没来得及办婚礼的李晓锋;有儿子手术时,自己工作在雪域高原无法回家的邓明卓;有援藏满一年又主动延期一年的张莉莉、常文静、梁金鑫等。每每想起他们,我的心情就无法平静。”于亚滨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谈起医疗队成员时,感到非常自豪。
3年援藏期间,尽管有休假,但于亚滨回北京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七一”,于亚滨回京参加会议,结束后即飞回拉萨工作。还有一个多月,于亚滨的援藏任务就将结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为队员们的牺牲精神所打动的于亚滨,也成为众人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