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院50周年、为确保圆满完成2018年型号任务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称“研究院”)团委于五四青年节隆重举办“青春建功五十载,航天强国有我在”青年主题展演。
研究院2018年型号任务重,承担着以嫦娥四号、北斗三号组网星为代表的型号发射任务。研究院团委在共青团中央部署全团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背景下,以一场青春展演,演绎出一部浓缩的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展现了研究院一代代青年的优秀品格,旨在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激发青年投身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奋斗热情。
整场展演分为《青春集结》《青春之约》《青春出彩》《青春宣言》四个篇章,演职人员全部为研究院各岗位一线青年,用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的话说,“演职员都是我们自家人”。
研究院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研究院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50年来,研究院研制和发射了200余颗航天器,目前百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形成了六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是中国空间事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青春集结东方泛红
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8年2月,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刚传到美国,钱学森便要回国效力。美国人说他能顶得上5个师,并无端扣押他长达5年。但他没有妥协,在党的营救下,1955年终回祖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以钱学森、王希季、杨嘉墀、屠善澄、郭永怀为代表的学成归国青年,为了民族的振兴,回到故土,投身航天,报效祖国。
研究院成立后承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党中央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靠自己!’这句话让我最为印象深刻,在国际技术封锁下最能说明什么叫‘自力更生’。”展演演员邹亮说,每次排练时讲到这句话,他都会感到振奋与鼓舞,“老前辈们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在很多研制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实现党中央要求,就是‘靠自己’”。
“面对这么多难点,如今的老前辈、当时的年轻人只能‘艰苦奋斗,加油干!’”研究院团委副书记高大林介绍,当时的年轻人们设计图纸全手绘,测控设备用发讯机,推进剂原料自己配,点火控制用弹簧加重锤。轨道参数用计算尺、算盘、手摇计算机等一起做计算,一个参数求解要算上好几天,数千条数据算了小半年,稿纸摞成了小山。为了“显星”在折叠伞上找灵感,买不起,就去百货大楼看……
1970年4月24日,中国人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据研究院政治工作部副部长关溦介绍,展演视频中出现的很多珍贵历史影像资料都是第一次与青年见面,其中涉及的史实资料,经过了多位老院士、老专家的严格审核把关,确保了整场展演遵循史实、致敬前辈、礼赞青春的主基调。
青春坚守神舟飞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托福、出国、下海成了当时的热词。虽然当时有人戏称干航天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挣钱多,但他们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展演演员冯硕说。
1984年,国防科大大四学生张柏楠即将毕业,心怀航天梦的他报考了研究院的研究生并留在了研究院载人飞船总体室。“那时候经商、出国吸引力蛮大的,但跟梦想相比,就不重要了。”面对当时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技术的挑战,张柏楠不为所动,专心研制载人飞船。“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辈子,是非常值得的。”张柏楠说。他曾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航天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功臣”荣誉称号。
1993年,30岁的研究院青年骨干周志成被派往美国休斯公司,担任亚太一号卫星监造代表。境外公司以优厚的待遇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不仅谢绝了对方,还说:“我希望为您的公司做一颗中国造的卫星。”他做到了,不仅实现了中国卫星的整星出口,他本人也于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神舟飞船返回舱金属壳体试制任务进入攻坚期,交付加工设备的外方技术人员认为不可能完成。“班组24小时吃住在机床边,”王连友说,“夜里12点我们完全走不开,抽不出时间吃饭,一位工友的妈妈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喂我们。醒着就是工作,困了就伴着轰鸣的机床声睡在厂房的空地处。”王连友班组一遍又一遍尝试,从千百种组合方案中找到最优的加工参数,确保每一次下刀精准再精准。最终,王连友带领班组攻克了难关,按时完成了任务。
“最令我动容的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冯硕说,“我们一定要向前辈们学习,不忘矢志航天的初心,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奔蟾宫参北斗青春出彩
研究院青年崔波和王璐是夫妻,也是同事,他们的生活同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紧紧交织在一起。“那年,北斗二号进入关键时期,我们一起负责首发星任务,心也在一起了。北斗完成区域组网那年,我俩结婚了。从拍婚纱照到办婚礼只用了3天,更别提度蜜月了。孩子要出生那会儿,正好赶上北斗三号首发星发射,他差点连孩子的第一面都见不到。”王璐说,他们的孩子名字就叫“北斗”。
“北斗夫妻”展演演员于萌萌说,航天人对待工作专心致志,有时对家人难免有所疏忽,“北斗夫妻”的真实故事是航天人家庭的缩影。
“嫦娥师徒”展演演员张广科介绍说,舞台剧里面的人物、事件都是有原型的,其中一个情节是取材于我国首个紫外月球敏感器的研制过程。“敏感器的研制工作令我印象最深,因为这是前无古人的设备,也是嫦娥的关键单机。青年工作者靠自己的努力,硬是拼了出来,真心不容易”。展演中有个高喊口号“月球,我们中国人来了”的情节,“那是发自肺腑的振奋与呼喊,过程再累,也不算什么了”。
青春誓言展望未来
展演尾声《青春誓言》篇,研究院“誓夺型号新成功,号品岗队在行动”青年集体代表宣誓,让研究院新时代的“青春号角”声动全场。与会领导、嘉宾登台为各单位青年集体代表授旗,将展演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在《歌唱祖国》的奋进歌声中,展演活动圆满闭幕。
一位演员的妈妈说:“儿子有幸参加了展演演出,他是在每天加班至深夜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演的,这次演出充满了正能量!儿子是航天人,我自豪!”
据介绍,整个展演选角、试戏、彩排、联排,到5月4日下午正式演出,只用了不到3周时间。要把建院50年以来的历史,凝缩在不到90分钟的舞台表演中,展演剧本从开始准备到结束持续了近1年。
“致敬历史、致敬前辈、致敬航天芳华”,成为本次展演创编和排演的感情起点与基本出发点。研究院团委书记孙菽艺说:“整场展演为研究院青年自编、自导、自演,而且其中90后居多。青年主题展演是院团委多年来探索的‘无痕教育’青年思想引导新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青年在排演和观看过程中融入、感知、体验中国航天半个世纪的历史,铭记、传承、践行研究院青年优秀品格。”
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表示:“研究院是中国空间事业的主力军,航天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必将在青年一代手中实现,院党委以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为目标,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平台,带领青年在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实践中接受历练、增长才干。本次活动是研究院青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一次创新与实践,旨在进一步坚定全院青年‘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引导青年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强国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老院士代表,来自共青团中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及相关媒体的负责人,团干部、青年代表等千余人现场观看了本次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