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

观察时代 解读时代 引领时代

发布时间:2018-05-14 06:0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均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伟大的灵魂并不随着他的生命结束而逝去,马克思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今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以隆重的形式纪念这位为人类解放奋斗和奉献了毕生心血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缅怀,也是致敬,更是为了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伟大的灵魂并不随着他的生命结束而逝去,马克思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力量是何其弱小,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是何其微不足道。总共只有50多个成员,从身份上看,主要是老师、报刊编辑和在校学生,他们手里有什么呢?有枪吗?没有。有钱吗?没有。有地盘吗?没有。有列强作靠山吗?没有。这些在当时象征着实力的东西,通通没有。但是他们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悲惨状况,历经千辛万苦,向一切可能寻找的地方寻找药方,就像毛泽东所描述的那样:“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在一段时间里,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确实也对救国救民很有自信,但是,一到实践,总是失败,无论那些药方看上去多么合理,却总是无法医治中国的痼疾。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奋斗,无量头颅无量血,换来的是帝国主义一次比一次凶残的欺凌,是封建主义的借尸还魂,铁屋子还是铁屋子,未庄还是未庄,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如恩格斯评价的那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还深情地说过:“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而结束了空想社会主义在黑暗中的摸索,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其次在于它是代表人民利益和人类正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在马克思以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立场提出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目标,并以自己的科学理论为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还在于它是真正能够指导实践、引领行动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人类历史上,闪耀着星星点点真理之光的学说、希望解决社会不公不义的思想家并不少见,但唯有到了马克思才真正能够用科学理论为人类指明前进途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高高在上、悲天悯人、俯视众生,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变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要经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甚至暂时的失败。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所遇到的攻击和诽谤与它得到的崇敬和赞誉同样多,这就注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对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在党的幼年时期,曾经因为照抄照搬书本、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吃了多少苦头!“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得到全党认可经历了多么曲折的斗争啊。直到1938年,也正是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的那一年,我们党才真正自觉地认识到,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他要求“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这是付出了惨痛代价才得出的结论。

  一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道路就畅通无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才有光明的前景,马克思主义才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同样没有止境。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青年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这是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待。“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春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也许,先辈青年选择信仰和不懈奋斗的历史能够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迪。

  1920年春夏,邓中夏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他的父亲当时在北洋政府行政院做书记官,托人在北洋政府农商部给邓中夏谋了一个官职。大学一毕业就能到中央政府机关做事,在当时是很令人羡慕的。邓中夏从父亲手里接下了农商部的聘书,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他就悄悄地把这个炙手可热的聘书寄还给了农商部。紧接着,又一个好机会摆到了邓中夏的面前。当时上海滩的大资本家穆藕初看到中国学术落后,决定捐银一万两,委托蔡元培、胡适等人挑选一批英才,送到欧洲留学。邓中夏被选中进入了名单。面对这个更加难得的别人抢还抢不到的机会,邓中夏还是婉言谢绝了。

  无论入仕做官还是出洋镀金,都是当时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邓中夏却全都予以回绝,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他曾对父亲这样说:“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没有做官、没有留洋的邓中夏去了北京远郊的长辛店机车厂,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让工人们免费学习。随后的几年里,他先后领导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海工人罢工、省港大罢工,成为中国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的领导人。

  就在邓中夏从北大毕业的同一年,22岁的张太雷也即将从北洋大学法科毕业。北洋大学是当时中国声望卓著的大学之一,拿到它的文凭,无论是当律师,当法官,还是到银行做法律顾问,都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待遇优渥。还差两个月就毕业的张太雷却放弃了学业,从天津远赴上海,为了什么呢?原来,他参加了天津五四爱国运动,结识了李大钊,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选定了自己的信仰。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张太雷被介绍给维经斯基当翻译,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学业,跟随维经斯基一行来到上海,与陈独秀会谈建党计划。北洋大学后来更名为天津大学,他没有领取的毕业证书,一直到今天还保存在天津大学的校史陈列馆中。

  1927年8月,31岁的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此时的贺龙并不是共产党员,蒋介石听说贺龙率部前往南昌,派人拉拢,开出了优厚条件,包括送500万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和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贺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他讲,“我看到共产党的主张好,能救中国。”从一开始听讲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他就觉得符合自己的想法,开始寻找共产党。北伐战争期间,他接触了不少共产党的领导人,看了共产党的纲领、方针政策,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于是提出入党的申请。但因为他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被当时的负责人以“需要考察”为由拒绝了,他先后几十次(有人统计为70次)提出入党申请,都被拒绝。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选择,9月,南昌起义濒临失败,革命前途难卜,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他却再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这一次,在革命的低潮中,他的请求终于被批准了。他表示:我决心跟共产党革命到底。

  这些前辈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他们的初心和使命,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当代青年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前进的强国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这是当代青年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

  当代青年要从历史回望中坚定信仰,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的实际问题,淬炼成为合格的接班人。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征程上放飞青春梦想。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