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风评

发布时间:2018-01-15 05:5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孙庆玲

  全面封杀?对嘻哈不要一棍子打死

  前不久,因嘻哈歌手PG one的歌曲《圣诞夜》涉嫌教唆吸毒并侮辱女性,使得嘻哈在2018年的开端集体栽了个跟头。甚至有人提出嘻哈本就“乌烟瘴气”该全面封杀。

  这就矫枉过正了。毕竟《圣诞夜》的锅,嘻哈不能背。

  嘻哈本是种青少年小众文化,诞生于美国贫民区街头,后在国内的“地下”野蛮生长近20年,带着自由与反叛,以及对成人社会批评嘲讽,创作上既有积极绚烂的一面,也存在消极颓废的气息和问题。在2017年夏天之前,这种小众文化还在主流视野所不及的某些角落,进行着青春期的宣泄、狂欢。

  随着一档嘻哈综艺节目的播出,嘻哈点燃了2017年的夏天,成为更多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们所簇拥的“高流量”文艺形式。但在向主流文化破壁的同时,嘻哈好像并没做好充足准备,部分嘻哈歌曲在原亚文化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被发现、凸显和批评,而一些嘻哈粉丝不满于这些批评而进行了反击……这场嘻哈之争一波三折,从深层次来看,是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一次碰撞与磨合。

  青少年亚文化复杂多样,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和主流社会并非完全一样的想法和倾向,这和他们年龄阶段的特点相关,他们也需要安放这些情绪的成长空间和文化空间。当然这并非就意味着青少年亚文化就是“见不得光”,与主流社会对立,而是有些各行其道的意味。

  如今我们要思考的是,主流社会在与青少年亚文化碰撞、部分融合时,该有怎样的态度?一味地口诛笔伐、嘲笑批评,甚至大喊“全面封杀”,并非明智之举。你封杀了嘻哈,总会还有另一个或更多的“嘻哈”冒出来。他们总会找到自我的表达、宣泄之地。

  另外,主流文化在这场嘻哈舆论之争中是否也应当反思,我们与青少年亚文化有多少隔膜?如果我们都不了解,又该如何引导?所以在想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引导、评判时,也应对他们多些了解、认识,不要抡起棍子就都打死。

  不少大学生为何重度依赖手游 别让“社交恐慌”带偏节奏

  本报近期报道了《大学生玩手游为消遣也为“指间社交”》,其中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何种因素选择手机游戏”这一问题上,选择“朋友都在玩”的占47.62%。

  其实,不仅是玩手游,还有桌游、网游……自古至今,娱乐游戏本就自带“社交”性质。我们也需要社交,毕竟人是群居性动物,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与以往不同,即时通信从未像今天这样即时、便捷地入侵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尤其是大学生脱离了原本较为单一的人际关系,转入大学这样更为复杂多样的人际交往中,处于认识自我、社会、世界,以及自己与其之间关系的阶段,渴望社交,也依赖社交,但有时也会不自觉陷入社交的漩涡,有时为组团攻关,有时为逃避孤独,有时渴望被接受。时间滚滚向前,我们不想落后、落单,于是努力合群。于是,变成了重度依赖这些游戏,一时不见抓耳挠腮,一会儿没摸失魂落魄。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别让社交带偏了节奏。

  的确,我们需要从社交中寻求“外援”,也要保持警惕,守住底线,通过社交可以把自我变得更好,但别让社交完全左右自我,更别让它把我们带向一些“危险游戏”。

  大学生选课挤爆 学校能长点心吗?

  近日,河南新乡学院学生密密麻麻地蹲在机房,只为选上体育课,有直接把饭带进机房的,有没凳子蹲了两小时的,有选累了直接趴着睡的,搞笑吐槽不断,更有人发微博称一切随缘……堪比“双11”秒杀,登上了微博热搜前五。

  众多网友也纷纷跟评吐槽自己“狗血”的选课故事。总体可以概括为,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日益激烈的选课竞争与老旧、脆弱的教务系统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后者,这与我们日益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有些画风不符。

  难道把课程一挂就万事大吉了吗?选上选不上全靠拼人品?矛盾解决的关键还是看学校,要看学校在管理上能否转变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管理的第一位,做好店家小二,而不是霸道掌柜。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