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四川凌峰刘忠:把每一种航空产品做精做细做到极致

发布时间:2018-05-21 10:53 来源:封面新闻 董兴生

  封面新闻记者 董兴生 摄影报道

  28年前,刘忠进厂上班时,还是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如今,已经48岁的他,成了航空制造领域的技能大师,还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近日,在四川省总工会公布的70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刘忠名列其中。5月18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广汉市的四川凌峰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见到了刘忠,听他讲述自己的航空故事。

  出生航空之家一线坚守28年终成大师

  刘忠的父亲就是航空人。“上世纪60年代,厂子刚组建时,在全国范围内招工,挑选一批有文化的人才参加国家的航空制造。”刘忠说,当时在四川泸县当老师的父亲,成为全县唯一入选的人。此后,刘忠的父亲去了当时工厂所在地西安。

  再后来,国家战略转移,此类国防企业分散到西南偏远地区,工厂又搬到了四川雅安。

  刘忠记得,小时候,父亲的工作对他来说非常神秘。“父亲在家从来不提厂里的事”,他也不知道父亲做什么。而当时,连厂区的地址都属于机密,一概用“九号信箱”代替。

  后来刘忠一次次翻山越岭去给父亲送饭,才慢慢明白,原来父亲是在造飞机。这也在刘忠心里,埋下了一个航空梦。

  刘忠自小便在厂里的学校读书,当时的学校实行职业化教育,专门培养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学校里,刘忠系统学习金属材料、机械设计、车工、铣工等技能。1990年,从学校毕业后,刘忠考进厂里,成为一名一线铣工。

  实际上,刘忠一家三兄弟都是航空人,刘忠的爱人和嫂子也是厂里员工,是真正的航空之家。但由于三兄弟属于不同工种,也是保密需要,“在家里也不会谈论工作上的事”。

  进入工厂后,刘忠的技艺不断提高,1993年,刘忠就获得了“青年突击手”称号。而又经过20多年的磨练后,如今,刘忠已经是航空制造领域的技能大师。2016年底,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刘忠技能大师工作室”。

  每天休息三小时研制武装直升机核心零部件

  在“刘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有13名成员,聚集了车工、钳工、数控、工艺等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就是集整个公司优秀人才于一体,包含各个工种,专攻大问题、难问题。”刘忠说,工作室已经完成了50多个产品的提质增效,为企业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年产值。

  在刘忠看来,攻坚克难靠的就是把技术做到极致,做到零缺陷。进厂的前十年,数控技术还没有被引进,刘忠跟着带他的师傅一起,手工打造飞机零部件,长期的磨练中,掌握了精湛的技术。

  2000年,工厂引进了数控技术和设备,刘忠憋着一股劲,钻研摸索新技能,这让他成为数控设备的第一批操作者,并逐渐成长为了企业里的技术带头人。

  在刘忠获得的众多荣誉证书中,他最看重的是一张立功证书。上面写着,在某型武装直升机设计定型中,刘忠因做出突出贡献,荣立个人三等功。

  刘忠说,2002年,厂里接到了研究某型武装直升机的任务,他担任厂里的主要承接人员。当时,这种武装直升机最核心的部件一直没找到办法突破。“当时领导说,如果不成功,就会影响设计定型。”

  “当时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行,我用了很多方式,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刘忠说。工作室成员石庆也记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三个月,刘忠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不过,对于所取得的成绩,刘忠不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我们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当年大家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互配合。”刘忠说,因此,航空制造才能站在制造业的巅峰。

  中国应有航空自信 不比外国技术差

  2016年,刘忠曾去德国学习了20多天。那次出国学习,让刘忠越发觉得,中国应该有航空自信。

  “在技术方面,国内航空制造并不落后于国外。”刘忠举例说,在德国上课时,“老师上课教的软件,都是我们早就学会的”。“从国外引进一台设备,他们的专家还需要我们设置参数,才能加工出来。”刘忠发现,国内航空制造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时,“他们也有很多问题”。

  在他看来,在航空制造领域,“他们不比我们领先多少,很多新材料的介入、加工手段的创新,都是新课题,国内国外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航空人有信心,也有能力为部队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飞行装备。”刘忠说,这就是他理解的航空自信。

  但不可否认,国内航空制造与国外相比,仍有不足之处。“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我们缺失行业之间的配合。”刘忠说,由于行业壁垒的存在,很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统一,“还在各自为战,存在技术上的重复”。

  因此,刘忠觉得,要想在航空制造领域真正实现智能制造,就需要打破壁垒。“还有就是建立数据库,至少建立行业内的数据库。因为航空的智能制造是柔性化的,转化很快,效能很高。”刘忠说,现在,企业已经开始着实搜集数据,优化程序,为建立数据库努力。

  大国工匠需要传帮带不光对内还要对外

  28年里,刘忠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带过多少徒弟,“少说也有五六十个”。现在仍然留在厂里徒弟,如今都已经成了各条生产线上的中坚力量。

  “企业靠的就是传帮带,建厂50多年来,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刘忠带徒弟靠的是言传身教。“师傅一直都很认真,有时候下班了,他还在琢磨业务。”徒弟王正杰说,“他的态度很和蔼,但是工作上却非常的严厉,加工的零部件精度差一点点也不行。”

  “刘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顾问,也是刘忠的领导刘小明还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到车间巡查,发现整个厂里,只有刘忠一个人在上班,当时他只是一名技师。“当时为了做一个急件,涉及到一个重大飞机型号的试飞,领导安排我加班,是一次锻炼。”刘忠有些腼腆地说。

  最近几年,除了企业内部的传帮带,公司现在跟社会企业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周边很多外协厂家已经参与到航空制造中来,我们会给他们做技术指导,做好质量把控。”刘忠说。

  “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大;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这句话,刘忠经常挂在嘴边。他深知,航空产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国防安全。工作中,刘忠总是要求自己和徒弟,把每一种产品做精做细做到极致,这就是他理解的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温维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