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宣城改革开放四十年外出务工变迁记:从往外走到归去来

发布时间:2018-05-18 16:5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服装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上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该市外出务工人员也跟随时代变迁谱写了“三部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往外走”,开始了外出打工潮;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第1个10年,是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高峰期;到了2010年左右,特别是2012年以后,该市开始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术、资金归来,开始回家乡创业就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8毛钱的“高薪”,吸引他们迈出家门

  宣州区洪林镇的张国强,是该市最早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的那批人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张国强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进入了建筑队。“那时候就是盖大楼,搬砖提灰,虽然住的是工棚,吃的是大锅饭,但是一天收入有8毛钱,这可是我们在家里想都不敢想的高薪。”

  就在张国强在外搬砖提灰的时候,宣州区古泉镇的章兴瑞,只有初中毕业,他也在朋友的介绍下,带着行李来到了江苏镇江。

  “当时说是去一个村办企业种蘑菇,结果过去待了半年都没拿到工资,就回家继续开荒种田了。”原本想着学会了种蘑菇回家创业的章兴瑞,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几年之后,他的姐姐和姐夫到无锡的街头摆摊销售小商品,他也跟着过去打工。

  “在无锡的时候,我们拖着木板车到老城的街道边卖针头线脑,干了两年,到1992年,攒了2万块钱,至今我都忘不了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的兴奋劲儿。”章兴瑞说。

  改革开放初期,该市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虽然较早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让该市的农民不再为温饱发愁。但是每年种田的收入,让他们离富裕的生活仍有一定距离。

  无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每天拿着8毛钱“高薪”的张国强,还是90年代初捧着2万元无比激动的章兴瑞,都是那个时代该市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的缩影。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该市农村一部分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农村,到沿海发达地区进入乡镇企业打工。在那个时代,外出打工可以说是当时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的唯一途径。

  据市人社部门统计,2000年该市劳务输出22.96万人;2001年全市劳务输出30.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6%,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第四期请查收
      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戳进来,获取更多知识点,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努力奋斗!
    • 在最高点为上海地标留影
      他曾7次站在上海之巅,“睡过上海中心”,他在最高处记录着这座大都市的发展变迁。他是余儒文,他用影像讲述故事。
    • 走进学霸情侣的世界
      交往4年,收获53张证书、近10万元奖学金,双双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这样的学霸情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呢?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