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宣城改革开放四十年外出务工变迁记:从往外走到归去来

发布时间:2018-05-18 16:5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回乡工作5年的王善强正在检查成衣质量。

  2001至2011年 62.55万人,走出去的人潮

  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如雨后春笋般,江浙沪和珠三角等地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厂、鞋厂和服装厂等工厂。源源不断的订单,让率先下海的企业主们,发现工厂还需要更多的工人。此时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搬砖砌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工厂工作。

  “我是1994年到上海漕宝路的一家鞋厂制作硫化鞋的鞋帮,正常情况下‘三班倒’,忙起来的话几天几夜不合眼”,今年已经43岁的姜安义,是宣州区洪林镇丁店乡人,初中毕业后就和村里人一起到上海的鞋厂里打工。“当时我们丁店一带毕业后外出打工已经成了习惯,村里差不多年龄的都在外打工。一个月工资能拿到1200块钱,比在家里守着几亩地可是要强多了。”

  吴小敏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宁国市港口镇的港口二矿办公室工作,2000年港口二矿政策性破产后不久,他就离开宣城,到广州的一家外贸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当时广州一年收入大概在5万元左右,比在宣城高了有三四倍。在外的那几年简单点说就是身体累、思想累,但收入高。”

  市长途客运总站的刘华,本世纪初曾担任过汽车站站长,回忆起那时候的场景,刘华感叹道,那会儿春节期间汽车站里人山人海,那些带着被子和锅碗瓢盆,甚至还拎着大米和自家养的鸡鸭的,基本都是外出打工的市民。“当时宣城很多出去打工的人都选择坐大巴,能承载40个人的大巴往往能拉近百人。卧铺车一个卧铺得坐上三四个人。”刘华介绍道,方向主要还是江浙沪,尤其以上海方向的人最多,那几年春运,他们还要四处调车,才能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出行需求。

  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该市撤地建市以来,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稳步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

  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劳动力转移总量已达54万人,待转移劳动力人数约26万人,每年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2.5万人左右。在已转移的54万人中,就地转移的21.6万人,月工资最低800元,高的1800元左右,平均工资1200元—1500元。全市农民工年人均劳务收入1.1万元左右,异地转移32.5万人(其中60%在苏浙沪地区,省内其他地市占30%),年人均劳务收入1.3万元。

  该市毗邻苏浙、近邻上海,交通十分便捷,区域之间的劳务合作十分频繁和密切。全市在苏浙沪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147个,务工人员80114人,其中劳动部门建立28个,务工人员29809人。到了2011年,全市劳务输出已达62.55万人。一组组庞大的数据,印证了该市当年外出打工潮的热度。

【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第四期请查收
      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戳进来,获取更多知识点,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努力奋斗!
    • 在最高点为上海地标留影
      他曾7次站在上海之巅,“睡过上海中心”,他在最高处记录着这座大都市的发展变迁。他是余儒文,他用影像讲述故事。
    • 走进学霸情侣的世界
      交往4年,收获53张证书、近10万元奖学金,双双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这样的学霸情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呢?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