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传承与发展西迁精神综述

发布时间:2018-01-24 14:18 来源:西安晚报 

陈瀚 图片由西安交大提供

  聆听西迁故事,共话“西迁精神”。日前,记者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陈瀚教授,他讲述了当时西迁的故事和自己教书的历程,在老人心目中,国家命运和自己息息相关,国家哪里最需要他就去哪里,因为他始终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陈瀚教授1992年退休,但直到2011年他还坚守在教学岗位上。

  充满感恩的求学经历

  学校允许他打欠条读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瀚教授的家乡在江苏南通,是一座文化古城。由于小时家中贫困,他险些辍学。但是凭着对大学的向往和对梦想的坚持,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交通大学。因家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学校允许他打欠条继续就读,工作以后再还。

  “从那时起,感恩之心就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的心底,是党和交大给予我帮助,让我完成了本科学业,后来还实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走上了能用自己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人生之路。”陈瀚教授回忆,1953年由于国家特殊需求,陈瀚教授这一批学生提前毕业。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陈老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前往抗美援朝前线的意愿。

  “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到抗美援朝前线,学校此时亦需要教师,最后我留校任教,负责‘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讲到这里陈瀚教授一度哽咽。在老人心目中,国家命运和自己息息相关,国家哪里最需要他就去哪里。

  学校生活安排细致入微

  让他感觉很温暖

  据陈瀚教授回忆,1955年4月交大举办了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之所以要提前一年举办庆典活动,源于学校方面在向社会各界郑重宣布:明年(即1956年)学校将集中全部精力西迁,同时也向世人表明交大西迁的决心和态度。1955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陈瀚也随学校第一批师生迁至西安,开始了在西安交通大学长达50多年的教师生涯。

  “1956年8月23日我和妻子张荷龄从上海乘车来到西安,到达交大一村后我很顺利地就找到总务部门,领取了预先分配给我的宿舍钥匙。我打开门一看,一股暖流涌进了全身,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托运的行李整齐地摆放在墙边,必备的家具一应俱全。”陈瀚回忆,宿舍里安排有序,厨房还放了半筐煤球和引火的木柴,他刚坐下就来了一位后勤人员,这名后勤人员提着热水瓶和两只茶杯,并告诉他到旁边一幢宿舍楼可以洗澡。洗去一身风尘和劳顿后,他去总务部门付洗澡费时,师傅笑着说:“按照原来上海校园浴室淋浴收费标准收费,即每人每次5分钱。以后想洗澡只要过来招呼一下就行了。”陈瀚教授说,这些虽说都是些细节小事,但让人感到很温暖。

  初到西安时,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道路都是土路,路旁挖有埋管道的深坑,遇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走。他有一次不小心摔倒,溅了满身的泥浆。但为了赶去给学生上课,他只简单地擦了下脸就跑去教室。学生们疑惑地看着一身泥浆的老师,听了他讲述原因后都被逗乐了。“西迁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老师和学生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学校,学习和生活非常快乐。”陈瀚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1992年陈瀚教授退休,但到2011年他还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学生问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他时,老人讲了很多关于他和学校之间的故事,老人眼中饱含泪花激动地说:“是一颗满怀感恩的心和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在支撑着我。”凭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交大的深厚感情,对学生的爱护之情,陈老坚守岗位直至81岁高龄。记者 任娜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