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成都有个“中国结爷爷” 花3年时间自编中国结教材

发布时间:2017-11-12 08:02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上了年纪,七八十岁后,有人选择在家静养;有人以陪伴儿孙为乐;也有人孤独神伤,徒叹年老,岁月不待……在时间的巨轮下,有人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的愿望是增加生命的宽度。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年老的方式。

  郑崇智看上去不像是83岁的老人。

  头戴礼帽,身穿西装,手腕着戴着几串自制手链……他虽已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是做折纸、中国结等手工艺品的能人。每周,他都带着自编的中国结教材,在社区讲课,学生已经教了上百人,称得上是社区里一个挺有名气的潮老头。

 

  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四道街社区,他刚在这里教完课。简单介绍后,他与记者互留了手机号码,便约着学生吃饭去了。“我们在微信上约时间地点。”他乐呵呵地说。没过多久,记者就收到了他的好友申请。

  精力充沛的背后,他的人生秘诀是什么?11月10日,郑崇智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他的各种手工艺品是他健康秘诀。“要不是这些手工艺,我可能20年前就不在世了。”郑崇智说,手工艺品练手练脑,是一种老年人的健身方式。

  潮人

  拍照用蓝牙 沟通用微信

  郑崇智本是大连人,曾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1970年,他支援三线建设,举家从北京搬迁到四川。这一来,便在四川安家47年。

  当被问到年轻时从事什么行业时,他总会说上几句英语: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业)。到四川后,他在一家化工研究院里从事塑料成型的相关工作。

  实际上,郑崇智是一名非典型工科男。在他家里,有很多小玩意。靠门的柜子上,放着一个用纸折叠的花瓶和花。里屋的桌子上放着毛笔和书法。他最为珍贵的是一堆纸盒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全是他自己手工编织的。

  记者到他家时,家里正好有客人。“平时家里热闹得很,一会还有人来。”他说,这些人中,很多是找他学剪纸和中国结的学生。他除了参加各种社团,还有加入了不少QQ群。

  “来,我们拍张照吧。” 郑崇智掏出手机,从家里翻出一个固定手机的摄影架子。大家找好角度,摆好造型。郑崇智按了几下手里的蓝牙开关,手机自动连拍。在拍照的间隙,他的微信响了,有好友正在给他发起视频对话。记者发现,他用的是一款年轻人爱用的国产手机品牌。

  虽然外表看上去很新潮,但郑崇智骨子里很传统。

  记者看到,郑崇智的衣服上别着一枚党徽。外套里面是一件背心,背心上还有一枚共产党员志愿者的徽章。他有3个儿子。名字很好记,“东方红”这3个字分别在儿子们的名字中。“我的党龄超过50年了。心里铭记祖国的好。”他一字一句的说。

  巧匠

  3年时间自编中国结教程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

  编织中国结,郑崇智很有天分。

  幼年,他看着奶奶将一根绳子,像变魔术一样,手上随便一绕,就变成了一个盘扣。再一绕,变成一个中国结。郑崇智看着好玩,嚷着要学。奶奶便教它,手巧的郑崇智一学就会。从此,这些手工艺品就成了陪伴他一生的业余爱好。

  “编中国结,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奶奶的启蒙老师是她的奶奶。”郑崇智说,手工艺技术的代代传承。传统技艺不绝于世,靠得就是这种不息传承。

  1995年,郑崇智退休。“我老伴以前常说,我退休比上班还忙。”郑崇智是个闲不下来的个性。2005年,他开始在各个社区“讲课”,教授折纸、剪纸、编中国结等手工艺。他的家里有一个纸盒子,里面装着一叠自制的中国结教材。他用硬纸壳表框,约A4大的纸上贴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用线编织的中国结样式,旁边用笔写着每一种样式的名字。有些样式还被分解成几大步骤。每个步骤旁边都有解析。

  “这个教程我花了3年的时间。”郑崇智告诉记者,中国结的学问深,有很多讲究。例如,线的硬度要适中,如果太硬,不但在编结时操作不便,结形也不易把握;如果太软,编出的结形不挺拔,轮廓不显著,棱角不突出。中国结大致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教材中的很多样式是他自创的。

  如今,郑崇智每周都要在各个社区上课,多年来教了几百名学生,年龄从40多岁到80多岁。在郑崇智看来,这些手工艺品不是“玩”。“我能活到这般年纪,它们帮了大忙。”郑崇智说,手工艺品练脑练手,对于老年人更是一种“健身”的方式。

  记者离开时,郑崇智挥了挥手机,大声说,“如还有什么问题,在微信上问我就行。”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