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40年“核”音绕梁,4代人“核”聚匠心

发布时间:2018-06-08 18:2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亚湾畔,

    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诞生;

    红沿河畔,

    东北第一座核电基地一期建成;

    铜鼓湾畔,首建核岛就挑战

    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

    北部湾畔,为世界核电的

    中国“芯”华龙一号成功加冕

    ……

    从无到有再到强,

    世界能源市场注入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

    中国核电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建”证了中国核电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1/2的核电站,

    他们的实力,拥有核系统外“三项唯一”。

    40年“核”力逆袭,打造了一张张国家名片,

    40年“核”聚匠心,建证了一代代核电故事。

    炎炎夏日“烤”验着中建人的核电情谊,

    今天讲个春天的故事给你降降温,

    这里承载了4代核电人的独家记忆。

    故事还得追溯回40年前,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天刚拉开序幕……

    48岁的他

    转建核电站,还写检讨?

    因为热爱,他不远千里

    只身飞往深圳,从头学起,

    老夏的职业“末班车”

    在核电建设的大道上

    一路狂奔! 

    故事1

    一份冲动的“检讨”书

    夏宏智,71岁

    退休前是中建二局台山核电项目质量总监

    1995年秋,夏宏智成为中建二局岭澳核电项目预选派的技术骨干代表之一。已经48岁的老夏一直从事着房建施工,没想到“高龄”的自己也有机会成为核电建设一员,心早已飞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然而一晃大半年过去了,老夏并未接到项目的通知,原来是原单位舍不得放老夏走。深圳的朝气与核电的魅力吸引着老夏,冲动的他自己买了机票来到了岭澳项目。

    抵达项目后,老夏就一门心思地扑到了岭澳核电前期生产准备工作中,每天接受核电知识教育和培训,让他觉得紧张充实。三个月过去,每到发工资时同事们都领到厚厚的一沓钞票,老夏却一毛钱没领到。

    这时老夏才明白是自己的冲动惹了祸,参与核电建设的热情没错,但不按程序来导致人事关系没能调到项目上,于是他连夜写了份深刻的检讨。

    解决了人事问题,老夏的职业“末班车”在核电建设的大道上一路狂奔。48岁的他如年轻小伙一样保持着学习的激情与干事的冲劲,先后成为岭澳核电站的质量部经理与台山核电站的质量总监,用最严苛的质量安全管理标准监督着核电建设的精益求精。

    虽已退休数年,每当他想起职场生涯唯一检讨时,老夏都会说“写得值!”是它让老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核电人。

    为什么不能升级“洋师父”

    的试验办法?

    33岁的他改造的新技术,

    节省3个月工期

    和260万的试验费!

    他是谁?

    来听听吴荣的核电故事~

    故事2

    改造升级“洋师父”的老技术

    吴荣,45岁

    中建二局核电分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一名核电建设者,吴荣说中国商用核电发展经历了跟着“洋师父”学习到自己创新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他所在的团队也有一项小创新,回想起来非常骄傲。

    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组需要大量的海水进行循环冷却,这条海水的流动管道为大尺寸现浇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必须要进行水压试验以保证管道的质量。

    在大亚湾和岭澳一期建设时,用的都是国外传统的整段试验方法,要待整条输水管结构施工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试验,这样的检测方法受场地限制,费时又费力。

    一转眼来到了2006年岭澳二期建设,此时33岁的吴荣已是该工程的总工程师。“我们能不能升级‘洋师父’的试验办法?”想起水管试验时的费劲工程,他决定试试创新。

    通过对过往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他们找到了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部位在于输水管中伸缩缝是否渗漏,采用了分段试验的方法,并设计了伸缩缝水压试验装置,成功攻克这一难题。

    “过去的检验相当于是给人做全身检查才能发现哪里生病了,而我们改进后的检验方法,就相当于通过抽血给人做检查,找准了关键点。”吴荣解释着这项小创新。这样的改进,不仅节省了3个月工期,也将试验费用由原来的310万降低到50万!

    你见过红色混凝土么?

    没错,它也叫

    “会牺牲的混凝土”!

    28岁的李强“建”证了

    它的成功研发和投产,

    打破了发达国家

    对此技术的垄断!

    故事3

    会牺牲的混凝土,中国也能造

    李强,33岁

    中建二局防城港核电项目技术部经理

    “师父,混凝土不是灰色的吗,这怎么是红色的?”2010年,李强还是广东台山核电项目的一名技术员,他跟随师父李政到现场学习,发现了竟然有红色的混凝土。

    “这是因为它不是普通的混凝土,里面含有赤铁矿。”李强的师父李政是该项目的总工程师,他们正在研发的这种混凝土叫牺牲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最大的特性就是会“牺牲自己”,万一发生了公众最为担忧的核事故,牺牲混凝土与核电站堆芯熔融物接触后能受热熔化与之混合,快速降低堆芯温度,并包裹放射性裂变产物,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对环境与公众的危害。

    李强和师父所在的台山核电站2号机组,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堆型,也是中国建筑首次承建核岛土建工程。为了核岛最核心的部分能用上牺牲混凝土,李政团队跑遍了全广东省的各个混凝土原材料厂家,经过了上百次的试验才成功。

    2013年4月,28岁的李强“建”证红色的牺牲混凝土被送至2号核岛反应堆厂房的堆芯内部,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牺牲混凝土成功投产,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此项技术的垄断。

    给核反应堆缝制

    天衣无缝的“钢铁盔甲”?

    天方夜谭?

    19岁的核电“焊将”做到了!

    6斤沙袋承载着朱瑞峰

    挑战“魔鬼标准”的核电梦……

    故事4

    6斤沙袋的秘密

    朱瑞峰,19岁

    中建二局防城港核电项目最年轻的核级焊工

    谁能给核反应堆缝制天衣无缝的“钢铁盔甲”?只能有取到国家核安全局颁发证书的核级焊工才够胜任!而这样的核级焊工都是千锤百炼、百里挑一的精细“焊将”。年仅19岁的朱瑞峰,就是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给华龙一号核岛钢衬里缝“衣服”的众多焊将中最年龄最小的一位。

    他挑战的焊接标准可谓是“魔鬼标准”,以3号核岛为例,其钢衬里筒体由1万多平方米的6毫米钢板焊接成形,把这些钢板平摊开来,面积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连接这些钢板的焊缝里若出现1.5毫米以上的单个气孔,或者针尖大小的连续气孔,都会被视为不合格品。

    焊缝内部的缺陷肉眼看不到,怎么办?“给我们的焊缝拍X光片啊!让所有缺陷无所遁形。”小朱解释着他们“考官”严苛的阅卷方法。当然这些已经难不倒小朱的巧手了。

    在同批进场的90多名焊工学员中,他是最早考取核级焊工证的一个。为了高标准的完成焊接任务,他给自己“开小灶”,每天带着6斤的沙袋在手臂上进行焊接练习。正是300多名像他一样精益求精的华龙工匠的努力,才换来了1万多平方米筒体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7.5%以上的好成绩。

    “核音”绕梁,40年不绝,

    4代中建人的珍贵记忆,

    如核电发展长河里奔腾的浪花,

    助推着中国核电快速成长并走向世界。

    他们千锤百炼,夯实核电之基,

    他们巧手巨匠,编制核电之冠,

    他们精于毫厘,助力核电加冕。

    伴随着国家名片广西防城港核电站

    “华龙一号”穹顶的成功吊装,

    更多中建人的核电故事,

    如潮水般涌现。

【编辑:杨奕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上合”号再出发
      上合青岛峰会即将举行,一同登上“上合”号轮船,开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宽广航道。
    • “环保奶奶”的故事
      在北京市延庆区,有一位“环保奶奶”,23年的时间,她捡起了30多万个塑料瓶,串起来足绕故宫22圈……
    • 走出震墟,绽放生命色彩
      2008年的初夏,命运曾向她打出强力正手“扣杀”,她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一记漂亮的“回击球”,打出生命的色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