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沪滇志愿服务接力计划薪火相传20年

人来过,心就未曾离开过

发布时间:2018-10-10 06:0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文凌

  8月26日下午,从上海飞往昆明的东航MU5802航班上,一句“欢迎回家”的问候,让机上的乘客热泪盈眶。

  说话的是本次航班飞行员和超,他驾驶的这架飞机上,乘坐着曾分批来到云南支教、支医、支农的50名上海志愿者,他们此行是要回到曾服务过的地方,再次用志愿服务来纪念“沪滇志愿服务接力计划”20周年。

  送他们来云南的和超,正是第八批赴滇志愿者韩琦教过的学生。

  1998年8月,27名上海青年志愿者怀揣梦想前往云南,开始了沪滇志愿服务的接力计划。从那时至今,这个接力棒已经在479名上海青年志愿者手里传递了20年,并还在继续传递。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条长江把上海和云南牵系在一起,20年来的故事,让机上的人说也说不完。

  是你打开了我人生的第一扇窗

  得知叶斌要回云南“探亲”,他的微信群立即被“欢迎叶老师回家”刷屏了。在这个近40人的群里,都是他曾支教过的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中的学生。

  叶斌是第二批志愿者。此次“回家”,陪他一起来的是学生刘宇,一个已经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家。

  在刘宇看来,不让他们死记硬背、总让他们演话剧的语文老师叶斌,“打开了他人生的第一扇窗”。

  高考之后,刘宇确定要报考上海的大学,他在5个志愿栏里填写的都是“上海财经大学”。大一时,叶斌送给生活贫困的刘宇一台电脑。这台电脑让刘宇走进了互联网世界,使他从大三便开始了在互联网界的创业。

  受叶斌影响,刘宇的多名同学都考到了上海。他们中除一人回到墨江一中担任教师外,其余的都留在上海工作。

  如今,事业有成的刘宇在他的家乡建立了一个基金,每年投入10万元至20万元,用于帮助老人和青年教师。刘宇说,希望这个基金能扶持更多像叶老师一样的人,让贫困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梦想并不遥远”。

  与刘宇一样,从未离开过家乡香格里拉的和超也认为,是曾经教他们英语音标的韩琦,让他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使他立志“长大后无论干什么,都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今年年初,一个陌生人向韩琦申请添加好友,他写道:“韩老师,您还记得我吗?”看到微信名上有“金沙江”三个字,韩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调皮捣蛋但有大志向的和超。多年未见的师生,就这样在微信上“重逢”了。和超告诉韩琦,他“实现了飞上蓝天的梦想”。韩琦惊喜而激动,她说:“有什么梦想比天更大?”

  谢谢你把孩子带来人间

  “云南是否也缺少疾控工作者呢?”2003年6月,刚刚结束“非典”一线工作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高围溦,看到团上海市委招募第六批援滇志愿者,便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事实上,云南不仅需要疾控工作者,更需要大量医疗技术人才。

  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骏回忆,2004年8月31日,他与10名第七批赴滇志愿者踏上迪庆高原时,“豪情万丈,充满理想抱负,想在当地做出一番事业。”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当地的医疗设备落后,很多治疗没法进行。”

  分配到迪庆州德钦县工作的上海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许建忠, “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因室性心动过速而去世”。“如果当时医院有除颤仪,这个患者就有救治的可能。”时至今日,每每念及此事,许建忠依然心痛不已。

  他们决定调整思路,“以临床带教,向当地医生普及医学先进理念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如今已担任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普外科主任医师的罗蒙,曾作为第四批赴滇志愿者前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工作。在这个曾经历过战争的边疆地区,他亲眼看到了战争后遗症对当地的影响:那天,6名被手榴弹炸成重伤的孩子被送到医院,其中一个孩子的肠子碎成了几段。罗蒙带领几名医生连续做了几台手术,经全院医生、护士竭尽全力的抢救,终于把6名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2011年,作为第十四批志愿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医生赵勇峰来到孟连县医院妇产科工作。当时,医院的病房里、走廊上,还挂着上世纪80年代的水墨宣传画,让他感到巨大的反差。他看到,“医院还在用碘伏消毒,病人感染率很高”。上海医院里普遍使用的腹腔镜、宫腔镜等各种现代医疗设备,这里都没有。

  半年的支医工作中,赵勇峰用他10年的工作经验和所学知识,在不孕症、超声波、检验科、外科等方面,给当地医生作了大量现代医学的技术指导,使当地医生更新了医护观念和操作水平。他这个县医院妇产科的第一位男医生,因治好了多起不孕症,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送子观音”。

  2011年国庆节前一夜,正在值班的赵勇峰发现,一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血压、尿液里的蛋白都非常高,情况危急。他当机立断,把医护人员从家里召唤回医院,对孕妇施行剖腹产,挽救了母女3人。

  今年,双胞胎姐妹上小学一年级了,他们听说赵勇峰回云南来了,全家传来了一段用手机拍的视频。孩子的爸爸说:“赵医生,谢谢你把两个孩子带来人间”。

  看着这段视频,赵勇峰流下了热泪。

  服务云南一生一次,关注云南一生一世

  韩琦没想到,此次来云南,他们曾经救助过的德钦县明永村藏族女孩卓玛和爷爷专程赶到昆明与他们见面。

  那年,3岁的卓玛和父母坐拖拉机时不幸翻车,父亲当场身亡,卓玛因拖拉机碾轧,左侧面神经全部瘫痪,眼睛和嘴巴合不拢,不停地流眼泪和口水。爷爷奶奶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无果,直到第十二批志愿者中的一名医生在德钦的义诊中发现了她。志愿队立即用最短的时间把卓玛和她爷爷接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一个月内做了两次手术,所有医疗费由韩琦所在的单位安利公司西部儿童医疗项目提供。

  经过媒体的报道,这一跨越3000多公里的救助,感动了许多上海市民,他们纷纷带着孩子来医院看望卓玛。

  如今的卓玛已经是一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不善言辞的她用一首藏歌来表达她的谢意。她说:“长大以后,我要当一名医生。”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赵芸也是第十二批志愿者中的一员,她的服务地是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开远市小龙潭办事处农科站。半年时间里,她帮助农户对接上海蔬果收购商,向农户提供农产品购销信息,虽然当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但却为后来的志愿者提供了思路。

  2016年,第十九批志愿队在红河服务期间,发起了“爱心石榴”微店公益项目,帮助当地农户将石榴销往上海。志愿队用微店近3万元的利润,给贫困山区的学校购买了教学设备,为贫困学生捐赠保暖衣物和鞋子等。

  此次回访红河州,在团红河州委的协助下,志愿队举行了“爱心石榴”微店产品推介会,并与当地相关部门签订供销协议,倾力帮助当地农户。

  今年暑假,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李晶晶和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一直奔波在大山里。他们要在开学前,对一些重度残疾儿童进行评估,再针对这些孩子制订教育计划。

  她说,上海有特殊儿童入学专家鉴定委员会,开学前,通过专家鉴定,来确定特殊孩子是随班就读还是个别训练。但是在云南,针对特殊儿童的这些服务还不普及,尤其在农村,不少特殊儿童还没有获得有效的安置。

  作为今年5月到达云南的第二十一批志愿者,李晶晶和普洱分队筹建了“梦想教室——音乐教室和绘本角”,用绘本阅读、奥尔夫音乐、积木教学、心理辅导等形式,对普洱特校学生进行语言治疗、注意力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

  同时,他们还发起“梦想教室接力计划”,招募当地志愿者,教授特殊教育课程,即便志愿者离开当地,对特殊儿童的评估工作在当地也能继续延续下去。

  “通过培养教师,再让教师去培养别人,这样的种子计划,也是我们志愿服务的一种接力。”李晶晶说。

  “服务云南一生一次,关注云南一生一世”,这句在援滇志愿者中传承了20年的话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

  20年来,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志愿者们还积极筹集善款,为当地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长期结对贫困学生给予持续性的就学支持;向学校和学生捐赠图书、计算机、被褥、衣物、鞋子、学习文具等,向医院捐赠医疗设备,开展医疗讲座培训等。

  在他们看来,“人来过,心就未曾离开过”。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此次的回访队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薛潮。当年,正是时任团上海市委书记的他,与时任团云南省委书记、现任云南省政协主席的李江,共同倡导实施了这一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一名亲历者,薛潮心情十分激动。他说:“当年援滇给了志愿者们树初心、经风雨的历练,使他们迎风而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与回访队进行的座谈中,团云南省委副书记段颖深情地说:“志愿队始终以智力扶贫和科技扶贫为着力点,以‘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为云南贫困地区增添了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在志愿者们看来,20年来,他们在把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技能传递给当地人的同时,也向当地人学到了许多东西。

  赵芸记得,当时农科站的一名同事在农田里工作,每个点都要用GPS来定位,而不是随便选点。“他的工作精神影响了我,使我至今都在认真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她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志愿者,20年来,云南各级团组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每一届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之前,各地团组织都要超前规划、开展岗位征集,确保人才、资金、政策等多种资源安排到最合适的地方和最需要的阶段;与当地党委政府、服务单位沟通协调,力所能及地为志愿者提供工作、生活、学习上的便利;实地走访慰问志愿者,定期召开座谈会,分享经验和感受;搭建省级、州(市)级交流平台,积极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和问题;按照志愿者管理相关规定,落实服务单位和项目办的双重管理,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和考核鉴定制度。

  回顾过去,志愿者发现,这段经历是他们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从云南回来后,他们有的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有的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还在援外援藏援疆,继续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20年,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一直以团组织为主导来推进,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作支撑。”薛潮说,“把青年的人生成就与家国情怀连在一起,是青年工作重要的组织价值和工作价值所在,也是社会和青年认可共青团的价值所在。”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