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又到中秋,花好月圆。古诗有云,“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是讲冬月吧。今秋,我的感悟则是“从前一样窗前月,说起饮茶便不同”。
近日,我应邀到广州讲学,碰巧参加了一个经营茶业的企业家们的中秋座谈会。
一位说,“吃茶”,其实是“吃文化”。你看一个“茶”字,上“草”下“木”中间“人”,分明是“人在草木中”。“茶”的学问就是“人”的学问,“人”的学问就是“文化”的学问。
一位说,中国文化以“和”为贵,追求“和合”。一人喝茶,喝出“合心”;二人喝茶,喝出“和气”;全家喝茶,喝出“和睦”;世界喝茶,喝出“和平”。
一位经营“澜沧古茶”者说,“一杯茶,一辈子”,我们追求的是“人茶共老,夫妻白头”,要“喝健康茶,健康喝茶,喝茶健康”,守护好“澜沧古茶”的品牌。
一位年过六旬,自称无茶不知的“老茶人”说,中国的茶叶,其实都是“有品位,无品牌”;中国就是全世界的茶园,外国即使有茶也是中国传过去的。要说品牌,都是“中国牌”。
一位正当花季,自称“茶二代”的姑娘则认为,尽管中华文明是世界惟一传承了几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惟一喝了几千年的茶不曾中断的民族,我们经营茶业的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优化,努力开发新品种,形成新品牌,唯有如此,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更好地传承下去。
说到这里,气氛活跃起来。有的宣称要以“高端有机茶”来“追求生活新品质”;有的要以“普洱新品种,吸引年轻人”;有的说已成功研制出普洱加柑橘皮的“柑普”,很受欢迎;有的说你看“星巴克”在全世界那么火,并非其经营的咖啡有何特别,人家卖的是“生活+文化”,而我们还在卖“产地+品牌”,应去创造中国茶馆的“星巴克”;有的说如果把“互联网+”加到茶叶营销上,一定出奇迹;有的说,讲“茶艺”,茶就是艺术,喝茶也要喝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建立“广州艺术生态”,寻找“心安何处”……
多奇妙的想法。这是钟爱茶道者的想法,经营茶业者的想法。
一位刚从云南“寻茶”归来者,话锋一转:不管大家怎么说,我们经营茶业,研究茶道,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乃至尊重一棵茶树、一片叶子。他念起了自己写的“寻茶”诗:“每一片叶子,都要记得自己的故乡;每一个故乡,都要知道叶子的去向;每一个人,都要记得自己的模样;就像叶子,要记住自己出生的地方。”“要知道,我是喜欢你的,因为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说;要知道,我是爱你的,因为我们在一起,什么都不用说;就像阳光照下山谷,就像风儿穿过树林,就像叶子无言,一片片绽放;我带着你离开家乡,我却已离不开你的故乡;于是我们在云的两端彼此想念,于是我们在功名如尘土的岁月里,相互陪伴……”
多美的诗。这是寻茶人的诗,经营茶业的企业家的诗。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山林水泽皆有专人管理,采获捕捞也要求有节制。《荀子·王制》中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睡虎地秦简·田律》律文中,也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爇草为灰……”。
我正在遐想,企业家们请我也讲一点关于茶的“文化和文史”。我说,的确,茶虽小道,传承千年,必有文化,连着历史,指向未来。
讲“连着历史”,此地,正是揭开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广东。当年,中国向西洋大量出口茶叶、瓷器。那时英国只有皇室才能“喝下午茶”,何其珍贵,竟用一斗银子换我们一斗茶叶。结果大量的银子流入中国,形成所谓“贸易逆差”。广州十三行铺的外国商铺一次失火,烧化的银子就流成了河。后来,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起来,运过来一船船的鸦片。他们趁机掠夺,我们虎门硝烟。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后,中国赔人家多少银子?一部受尽屈辱、奋起抗争的近代中国史就这么拉开帷幕。一杯茶,有过多少心酸泪。一壶茶,曾经掀起大波澜。
讲“指向未来”,此刻,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是“美好生活需要”丰富多彩,还要“日益增长”生生不息,“喝茶”也会随之长出一番讲究。过去愁的是“油盐柴米茶”,现在讲的是“棋琴书画茶”,同是一“茶”,怎的了得!进入新时代、追求新生活,“吃茶”还真是要“吃文化”了。所以,经营茶业的企业家,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继承传统,开拓新业。
众皆开怀大笑。此时,窗外一轮明月升起,“从前一样窗前月,说起饮茶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