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创立于1969年的万向集团已经出口产品34年,国外投资运营24年。
1969年,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和4个农民凑了4000元,在当时的萧山县宁围镇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之后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
这家创建于浙江田野上的“铁匠铺”,经历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壮大,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
走向世界是战场,也是归宿
万向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最早试水者。如今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生产的零部件。
万向也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批“出海”的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鲁冠球就认识到,走向世界是战场,也是归宿。“从长远来看,企业最终面临的是国际市场。”
作为第一家零部件出口美国主流生产线,第一家拥有外经、外贸、外事权,第一家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乡镇企业,万向是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一路前行,从“田野”走向了世界。
从钱塘江畔的农机修配起步,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回忆,1984年,万向产品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实现“点”的突破;1992年,万向实现人员派驻美国,改变了被动等订单的局面,把“点”连成“线”;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把“线”拓展成“面”。“通过供应商、投资者到合作伙伴,万向融入了美国社会。”鲁伟鼎表示。
目前,万向有员工3万余人,海外近两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美国26个州,而业务则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到清洁能源。万向也从最初的供货商转变为投资者、合伙人,从被动接受别人分工转变为主动组合别人的资源。
去年5月,万向的首款新车卡玛(Karma)在美国下线交付客户,14个在美经销点面向全球销售。
“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由中国企业开发制造、符合美国上路标准,并在美国上市的汽车产品。”鲁伟鼎认为,万向走向世界,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抓住了中外经济高度互补的特点和制造资源全球配置的历史机遇,与更多国外优秀企业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退共同的命运联合体。
“因为他们知道,吉利就是一张名片”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也同样,靠着200元起家,打造出了如今的千亿元吉利“帝国”。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吉利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李书福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潮,就没有中国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肯定就没有中国的吉利。
作为一家在合资品牌与国企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也是民营企业谋求发展的代表。
李书福出生于1963年,浙江台州人。之前,他给人照过相,做过废旧电器拆解,也搞过电冰箱、摩托车。1997年,30多岁的他瞄上了汽车行业。
短短20年,从没有造车的资质到如今年销量超过124万辆,从远离核心技术到如今布局全球的研发、设计体系,吉利也从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成长为世界500强公司。
从造“让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最安全、环保、节能的好车”再到如今“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李书福说,凭借最初的经济型车,吉利不断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经过一次次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全方位体系竞争力的提升。
从进驻英国锰铜控股到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再到收购沃尔沃、拿下马来西亚宝腾和路特斯汽车股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翘楚的戴姆勒的最大股东……吉利的大手笔海外并购让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为“我”所用。
在许多人看来,一辆吉利车,实际上折射了中国民企放眼全球整合资源的视野和魄力。
回首并购之路,李书福说,一开始花钱买技术,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填补了吉利在大扭矩变速箱技术上的不足;通过完成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双方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
在不断变化的产业形势下,吉利借势、借力,完成了一次次的品牌升级,通过资本、技术,连接世界,形成了开放、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体系。
从为一张汽车“准生证”四处奔走开始,李书福见证了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也见证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变迁。20年前被国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统治的中国汽车工业,20年后中国民营车企赫然走上了世界舞台并搅动全球风云。
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说,很多现在全球领先的零部件厂商都愿意把最好的技术首发放到吉利:“因为他们知道,吉利就是一张名片。”
从世界返回“田野”
走进位于宁波的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这个面积超过31万平方米,相当于43个足球场大小的中心,是吉利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中最年轻的一员,该研发中心有来自全球的7000多名工程师。在5层的PMA项目组,从事的是吉利最前沿的电动车技术研究开发,团队中有280名工程师来自全球汽车技术最领先的8个国家。
成为沃尔沃、戴姆勒等全球顶尖汽车品牌最大股东的吉利,目前已在全球建立起5个造型和研发中心,拥有研发设计人员两万多名。
来自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共计销2471万辆新车,其中中国品牌占比43.88%。
“在销量规模上看,中国汽车市场已连续9年蝉联全球汽车销量第一,但在技术上,中国汽车与海外车企存在不小的差距。”李书福说,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依然面临如何实现从全球价值创造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现实挑战。
他认为,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不断实现技术升级是取胜市场的第一要素。
事实也是,走向世界,在催生中国企业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提升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的能力。而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世界打通了双向互动、共赢共生的发展之路。
今年6月,万向宣布将以浙江的大湾区建设为依托,面向世界,面向科技未来,在未来7~10年,投入2000亿元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这也是萧山迄今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
鲁伟鼎说,过去40年,如果说万向国际化以“走出去”为主,从田野走向了世界。未来的万向国际化,同时以“引进来”为主,将从世界返回田野。
他表示,万向创新聚能城将集聚全球优秀的科学家、创新者、创业者,建成全球一流的宜业宜科融合体,以产、城、人的融合引领社会生产新革命,创造生活新空间。
“这是回报,更是发展。”鲁伟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