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李运生:在小镇为留守儿童“运筹人生”

发布时间:2018-01-10 06:1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朱娟娟 通讯员 黄琦

  每逢周末,湖北襄阳襄州区峪山镇峪山村的20多个留守孩子都会来到村里李运生老人家院子里的校外辅导站——那里,85岁的“李爷爷”敞开大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义务陪大家上课、游戏。

  1992年,时年60岁的退休教师李运生,在自家办起辅导站,每周末、寒暑假免费帮教留守儿童。最近,李运生上榜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李运生是一名残疾人。25年坚守,换来1000多名孩子受益。在他的带动下,类似的家庭式校外义务辅导站,在峪山镇已建起10个。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到峪山镇,探访辅导站背后的故事。

  辅导站位于峪山村路边、李运生自家院内。两间灰白色的平房,分别是教室和图书室。几棵果树掩映下,墙上“俭、信、礼、学、孝”几个大字格外显眼。教室里,30多张淡黄色的课桌椅纤尘不染、整整齐齐。院内,立着两张乒乓球台。

  1932年,李运生出生在一个几代人从事私塾教育的家庭,1950年,到村小学任教。1973年,他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一次排哑炮不幸遇险,从此失去了左眼、左臂。

  1982年,考虑到身体不便,李运生提前从学校退休。挂念着学生们,他提出担任镇小学和中学校外辅导员,每学期讲讲德育课。

  爱人韩心芝喜爱种花,为贴补家用,李运生有时去街上卖花。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有些村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次卖花时,李运生听镇上几位退休教师聊起这样一个事实:周末与寒暑假,孩子们脱离了学校,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过来,有的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时有危险发生。

  “为什么不办个家庭辅导站?”李运生想着,假期孩子们如果能有个一起愉快学习、又能安全游戏的地方就好了,家长也能放心。

  想法很快得到了同是退休教师的韩心芝的支持。两人拿出积攒的1000多元退休金,又卖掉了院里的10多棵老树,凑了3000多元钱,买来了课桌椅、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没有教室,就把10来平方米的堂屋腾了出来。

  当年暑假,李运生校外家庭义务辅导站开张了。附近的家长,一下子送来了30多个孩子。

  多年的执教生涯,让李运生对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十分熟悉。但是,一个现实是,每茬儿来站里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生都有,如果再用学校的课本,一是无法统一上课,二是激发不出孩子们的兴趣。

  办站前,李运生多方找老同事探讨,决定将辅导站定位为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习惯,以及德育教育为主。辅导站设置图书室,还有书画组、手工组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李运生义务辅导。

  德育教育怎么教?书本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上老师们已尽力讲好了。李运生想“给孩子们来点鲜活的”。

  位于鄂西北大洪山余脉的峪山镇,是革命老区、原襄阳县苏维埃政府、红军二十六师师部所在地,英雄人物辈出、红色资源丰富。李运生决定,自采自编“乡土教材”,用家乡老一辈革命家的真人真事,感染这些留守孩子们。

  周一至周五没课,独臂身残的李运生带着干粮,走遍了峪山镇及周边几个乡镇,收集各地革命斗争和英烈故事,然后又到城里核对官方资料,整理成册。同时,结合每天看书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在课上讲授。

  寒来暑往,院里的小树长成了大树,学生们来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辅导站先后陪伴了1000多名孩子的童年,许许多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还上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

  李运生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自强模范”“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孩子们的成长、成才让李运生备感欣慰,但最让他动容的,还是孩子们一声声稚嫩、亲切的“李爷爷”。

  2008年以658分考取清华大学的樊俊勇,至今记得1999年至2005年“在李爷爷家的6年”。

  1999年,樊俊勇的父母到广东打工,留下8岁的他在老家读三年级。正值淘气的年龄,樊俊勇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管教。那年暑假,李运生拿着个新书包来到他家,里面还有几本书、本子、笔,几经“诱导”,樊俊勇答应去辅导站“看看”。

  樊俊勇没想到的是,在辅导站,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作业,一起去英雄纪念碑扫墓,一起下棋、打球……更没想到的是,“李爷爷与韩奶奶留我吃饭,免费发纸笔,还给我买衣服穿”。6年时间,每到假期,樊俊勇自觉到辅导站学习,直到初中毕业。

  学生张义下肢瘫痪,小学一年级起也到辅导站学习。李运生发动当时全站18个孩子,成立帮扶小组,轮流背他上学、放学,持续了6年。张义六年级那个暑假,李运生以辅导站的名义,向镇里申请,发动捐款,张义终于有了辆手摇车去上中学。

  学生梅成,7岁到辅导站学习,直到初中毕业。去年,梅成考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士,专门回辅导站看望他。

  刚上初中的刘佳琳,几乎每周末都会到辅导站看书、学习,她“最喜欢听李爷爷讲的抗战故事、讲村里大学生求学经历”……

  “跟娃娃们在一起最开心,看到他们在这里学习有收获、玩得开心,我也开心……”提及学生们,只有一只健康眼睛、空荡着左袖的李运生皱纹舒展、神采飞扬。

  在李运生的院子里,屋里屋外常年养着许多花草。这些花草“意义非凡”,韩心芝十分“宝贝”,冬天天冷还要搬进屋里防冻。

  原来,20多年,1000多名学生在站里的学习用具都是免费的,李运生与老伴儿的退休金全部用在了购买图书与学习资料上。眼看开支捉襟见肘,韩心芝经常卖花、或做些鞋垫上街叫卖,以贴补家用。

  让李运生欣慰的是,在他的带动下,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在当地蔚然成风,爱心迅速扩散。

  峪山镇北街退休职工崔顺良、王嘴村退休教师刘焕章、下河村退休干部王永必、星火村退休老兵邓启刚……纷纷自发办起校外义务辅导站,开展中小学生课业辅导、剪纸、书法、腰鼓、唢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等校外辅导活动。

  围绕这些校外辅导站,全镇90多名退休老干部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记者走访看到,在各级团组织、妇联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帮扶下,这些辅导站里教具、娱乐设施等一应俱全。每年,全镇还会开展教学检查,开总结大会,集中评选优秀学生、优秀辅导站、优秀志愿者教师。

  “李运生们”更欣慰的是,每年寒暑假,许多从辅导站里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家乡,都会直接回到站里,义务为村里的弟弟妹妹们上课。星星之火,再次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燎原。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