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栽树铺起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8-02-03 08:07 来源:人民日报 张文祥

    隆冬的太阳,为塞外山川镀上一层金色,天蓝得出奇。清新的空气,荡漾着冬日的清凉与甜意,直沁心脾。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飞驰,也牵出二十六年前的回忆:1992年初春,我随承德地区行署扶贫调研工作组,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多上村采访。面对寸草不生的荒山,肆意纵横的沟壑,残垣断壁的屋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听说三十二户举家出外讨生活的一百多位乡亲再也不想回来的消息时,我对“故土难离”几个字多了几分怀疑与不解。工作组一方面研究帮扶办法,一方面鼓励村党支部成员中唯一留下来的民兵连长尹桂成、决心在村里干一番事业的复员军人李文,重新建立党支部,团结协作,带领七百多乡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抓住植树造林这个“龙头”,在退耕还林上做文章。

    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承德,但再回多上村看看是我多年的心愿。

    汽车出县城八九里,便在山间柏油路上穿行,过去行走的旱河滩早已被草木覆盖。因是冬日,山野旷达,峰岭嶙峋。车行十多里,但见路边的巨石上刻着“多上村”三个大大的红字,不由一阵欣喜。高大的杨树林从我们身边闪过,排列整齐的油松、云杉挺着苍劲的身躯,显示着“主人”的风范。

    听说我们来,老支书尹桂成早早地在村口等候,老朋友相见喜出望外。他虽然上了些年纪,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问起村里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他说:“不急,不急,进村先看看。”眉宇间显出自豪。

    我们步行进村。水泥路的村街两侧是随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几十座农家院落,一律白墙到顶,红瓦覆盖,断桥铝合金门窗,高品位、高质量的建筑,替代了过去的土坯茅草房,每家院子里的玉米垛像是一座座金色的小山。村街广场边安放着各种健身器材,标准的大戏台成了村民们娱乐的好场所。在临村街的一面墙壁上“宽带电视服务站”“围场农村商业银行”“金穗惠农通”“银行卡取款服务点”“电子商务服务站”几个大牌子闯入眼帘。在我有些目不暇接的时候,老书记笑着说:“农民不仅日子过得好,生活方式也和城里人差不多了。”

    我们边走边谈。忽然看见各家院门上都挂着“林苗人家”醒目的大牌子。老书记说:“自从作为承德地区行署的帮扶点,种树就成了我们村的主业,现在全村二百四十五户中,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农户都栽了树,还出了不少种苗大户,平均下来每户都有二十多万的存款呢。”

    老书记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地讲起栽树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尹桂成是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员,学会了云杉、油松、落叶松培育技术。当他了解到多上村的黏性土质适合北方树种生长时,便辞去了工作,一心想把家乡的荒山治理好。他带领村民开石筑坝,拦住了几十条山沟的肆虐洪水,但是全村仅有的三千亩粮田大部分都挂在山坡上,产量很低。于是他又自费从附近林场买来二十万株云杉树苗,动员大家走退耕还林道路。这时村里许多人不依了,“放着庄稼地不好好种,树能当饭吃?”“农民就应该干农民的事儿,别瞎整。”

    一不做二不休,尹桂成和肖凤林、李文、肖凤鸣等几个人带头栽树。第三年秋天,他和李文背着十棵一米多高的云杉,辗转一天一夜,来到河北省林业厅厅长的办公室。他们一心带领百姓脱贫的劲头让老厅长深受感动。很快省植物园拉树苗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进了多上村。这一年仅肖凤林的两亩地树苗就卖了八万元。消息一下子在村里炸开了,大家都要栽这“摇钱树”。

    村支部决定征集五十亩平整一些的土地育苗,组织村民垒水坝修梯田,为栽树做准备。同时培养三十多名育苗、嫁接技术骨干。群众积极性高涨,三百多人组成的义务栽树大军,把多上村的山岭搅得一片沸腾。

    “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什么事都能干成。”顺着老书记的手指望去,每家院墙里里外外的花坛上,都栽着半米来高的云杉,如同镶嵌的绿色花边儿。

    说话间,我们登上了北山,放眼望去,成排连片的云杉、油松像为座座荒山铺上了厚厚的墨绿色地毯。

    “全村除了一千亩可耕地以外,两千多亩都栽了树,乡亲们的收入翻了几番。”说到这儿,老书记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儿。

    积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这时一辆皮卡汽车在路边停下,跳下来一位清秀精干的小伙子,老书记说:“这是我儿子尹立军,是村党支部委员。”

    忽然,一个人举着镰刀连喊带叫地从对面的山沟里跑来,肩上的绳子拖到了地上。这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者,情绪激动,满脸通红,不停地向老书记父子连喊带比划。父子俩一边认真听,一边应承着,向他表示感谢,并竖起大拇指赞赏。聋哑老人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老书记说:“他叫王国山,是村里的五保户,上山清理柴草时发现有四棵树被人挖走了,他是跑来报信儿的。如今村里人都把树苗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让受半点伤害。”

    李文是转业军人,会经商,有热情,自从村里栽树的人多了以后,他负责联系销路。但是云杉、油松在苗圃中生长周期最多八年,如果卖不出去成活率就会受影响,百姓也得不到收入。靠李文一个人怎么也跑不过来。

    一天, 尹桂成到县城粮油商店,把儿子尹立军叫出来说:

    “你会跑业务,联系人广,回村帮助乡亲们销售树苗吧。”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把好端端的买卖放下,小尹一时难以接受。

    “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也懂得一些苗木技术,总不能眼瞅着乡亲们的树苗长在地里成柴火吧。”

    尹立军毅然放下粮油店的生意,回到村里和李文一块当起了树苗推销员。如今,多上村的树苗已销往北京、内蒙古、陕西、四川、贵州、山东、河南等地。多上人拿出绣花功夫装点着山川,用勤劳的双手敲开致富大门。

    把老百姓时刻放在心上,这是多上村党支部成员对自身行动的检验。妇女主任刘秀荣,照顾五保户老人如自己的亲人,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张志俊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把三顿饭送到老人炕头,直到老人去世。村党支部书记张利医学院毕业后,立志回村为乡亲们服务。村主任张文,热心处理村里大大小小的杂务事和婆婆妈妈的烦心事。驻村工作组的孙才将每户人家的大事小情装在心里,成了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尹桂成说:“村里几任班子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已经形成了风气,这个传统一定要传承下去。”

    晌午时分,我们推开一户“林苗人家”院门,三开间的正房被太阳照得暖洋洋,刚吃完饭的老者叫林中祥,见有人来,示意让我们屋里坐。当他看见尹立军时,一把拉住小尹的手,激动地说:“大恩人!大恩人!”老人找出助听器,郑重地戴好和我们交流。

    老人说,前年他的胳膊摔断了,是立军把他送到医院,照顾他吃住,还花了一万多元为他治病。老人指着新房子说:“这是立军花六万块钱给我盖的。”老人眼里闪着泪花:“政府要接我上养老院,可我舍不得离开村子,也舍不得离开立军他们这样的好人。”

    尹立军说:“我们致富了,不能忘了乡亲;日子好过了,不能小富即安。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八十岁的周子山是老转业军人,在村里有很高威望。来到他家的时候虽然已是日头偏西,但屋子里仍然温暖如春,窗台上几盆红色绣球开得正艳。老人记忆力极好,一眼认出我:“二十多年前你来过我家,那会儿我住的是土坯茅草房。”老人有些激动,“现在的社会太好了!我们老两口不仅月月有养老金,时时处处都有人照顾。这辈子也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

    听说村里人靠栽树致了富,许多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来了,“不发横财发树财”“幸福生活劳动干出来”成了多上村人的口头语。

    如今,村里成立了苗木协会,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多上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栽树能手。为了发挥一百五十多名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妇女的作用,让他们分享劳动成果,村里就安排他们干些整理残枝、浇水、施肥、打农药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人每天都有八十元的收入。

    “致富路上不能落下一户困难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已经成为多上村党员干部的共识。

    在多上村,只要收树苗的订单一到,村委会就通过大喇叭把收树苗信息和要求传到每家每户,传到田间地头,当大喇叭如同致富号角在山谷中回响的时候,山野里就出现繁忙热闹的景象。当绿油油的树苗大摇大摆地被一辆辆大汽车运往祖国各地的时候,带去的是多上村人的自豪,也带去了多上村人向祖国交上的一份答卷。

【责任编辑:王亦】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