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展现原汁原味七夕民俗

发布时间:2017-08-28 11:27 来源:扬子晚报 

  今天就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了,你知道吗?真正的七夕节里,“爱情”只是诸多主题之一。今天上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将举办七夕乞巧活动,通过展示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再现原汁原味、完完整整的七夕民俗之美。

  在遗址公园的天王殿展厅,一系列精彩的七夕乞巧民俗互动项目将竞相上演。表演者依次在执事面前盥洗双手,参拜魁星并接受魁星点斗,参拜织女与董永并许愿,并和现场的市民、游客一起动手,体验穿针斗巧,结绳斗巧,制作磨合乐等“斗巧”活动。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文/摄

  情人节?其实是女人节

  ◎汉代:牛郎织女开始“异地恋”

  汉代女子们七夕节的主要祈愿对象便是“织女”神。据《西京杂记》描述,女子们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会上开襟楼,穿七孔针;临百子池,作于阗乐。

  其实,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大东》。到了汉代,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原型:牛郎织女私自相爱,双双受罚,隔河相望不能聚首。因此,从汉代开始,七夕节有了凄婉的情感底色。

  ◎唐代:女子指上功夫大比拼

  若是“穿越”到七夕节那夜的盛唐宫廷,可见朝野上下一同举行隆重的乞巧仪式。虽然唐代以肥为美,但灵巧的指上功夫依然是衡量女子才能的重要指标。上海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者周思杨说,嫔妃们用“九孔针”替代前朝的“七孔针”,可见对“巧”的渴望和“巧”的标准已是大大提升。

  ◎宋元:人如潮涌马如龙

  如果“穿越”到了宋元时期,就会发现七夕节乞巧已成为举国上下非常隆重的节日活动,还有了专门买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乞巧市”。节日庆典临近,集市上人如潮涌、车水马龙。

  在“乞巧市”上,可以买到一种名为“磨喝乐”的人偶,多用蜡或土泥制成,是女子们七夕“乞子”的必备神器。

  ◎清朝:心灵手巧从娃娃抓起

  “穿越”之旅的最后一站,清朝乾隆时期。此时苏、浙、闽一带七夕生活习俗,在国外也有了一定影响力。此时幼女也加入乞巧的行列,并且在半夜专门设置乞巧仪式。还有一种说法是,七夕以十四周岁的年轻女子为主要节日人群,此时她们正值婚嫁的年龄。看来,说七夕是情人节,不如说是古代女人节更贴切。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杨奕钊】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