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青团子
APP下载

有些高校居然“偷偷”给贫困生打钱....

发布时间:2017-08-24 21:49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蓝网 作者:武梦瑶

    本文系青团子整合 转载请联系后台

    很多人都认为“贫困生要有贫困生的样子”,但贫困生究竟该是什么样子?这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即贫困生的评定缺乏统一合理的标准。

    为了鉴别贫困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标准,有助于简化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刀切不仅容易产生误伤,往往还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扶助贫困生存在的五个误区

    近年来,贫困生群体正在引起各方的特别关注,从各地政府制度安排到社会爱心人士,各方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贫困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入学,“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在扶助贫困生上,从社会到学校,还存在着多种误区,而这将导致帮扶的效果大打折扣。

    1、资助行为越公开越张扬,助学效果越好?

    一些企业和个人,为各种目的,有时候会把助学行为“导演”成一场事先刻意张扬的演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庭广众之下,贫困生走上“舞台”中央,在闪光灯下接受企业的捐助,有时还要“配合演出”,发表“感言”,表达对捐助单位和个人的感激。

    这是一种极不真诚的助学行为,势必会对一些贫困生心理上产生伤害。因家庭原因,贫困生大都敏感自卑,这样公开张扬的助学行为会伤害他们的自尊。

    相比之下,一些低调甚至匿名的资助更让贫困生内心感恩。就很多贫困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诸如勤工俭学这种助学方式。

    2、受自助者要公开自身状况,越详细越好?

    当下,很多学校为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在发放补助、评定奖学金时大多遵循申请、审定、公示等一系列程序,这已经给很多贫困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而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对助学金申请者进行公开投票的行为,更是饱受诟病。

    另外,还有些地方,在客观上还存在“标签化”贫困生的行为。较早之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2中学开设“福彩助学班”,该班由石家庄市民政局和学校联合创办,学生多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此举引发社会热议,对很多学生来讲,受资助是他们的隐私,贫困生并不一定愿意让自己的困窘情况随意暴露在周围同学面前,资助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早已是社会的共识。

    3、帮助贫困生就是给钱给物?

    长时间以来,很多学校在帮扶贫困生上单纯注重物质和经济帮助,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精神贫困”将导致一个人空虚、萎靡、憔悴、抑郁、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缺少信心……不一而足。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正如人的两条腿,其中任何一条腿的患病甚至缺位,人生之路将会失衡。

    日前,北大首次提出,除了在经济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还要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

    韩毓海教授解释说,“现在的贫困生和以往的贫困生理解是不同的,也许他们的物质没有那么匮乏,但精神层面相对闭塞些。”

    对于贫困生,只重视物质帮助而没有精神支持,往小了说,无法培养合格的学生,往大了说,忽略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失衡到一定程度,或酿造社会悲剧。于校方而言,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两者兼顾,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全的毕业生。

    4、要帮就帮高分考生?

    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一个地方的高分生,考上名校的贫困生,甚或“状元”,往往会吸引众多的社会关注。从当地政府到企业家以及个人,大家踊跃献爱心。一时间,这些“明星”贫困生家庭收获满满,甚至一夜脱贫。

    此前,家庭贫困的湖北五峰文科女状元王奕玲面对潮水般的爱心,曾呼吁“学费够了,请别再捐钱给我了!”

    与此同时,那些考取普通高校的贫困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在捐助贫困生上人们乐于“锦上添花”,恰恰缺少“雪中送炭”。

    5、接受捐助的贫困生就应该“低姿态”?

    在一些人眼里,受捐助的贫困生似乎“低人一等”,凡事应该“低姿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调做人做事。

    这更是大错特错。要知道,贫穷绝不是贫困生本身的错,而这些出身贫寒的学子,能和家庭优渥的学生最终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成为同窗,背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辛苦。

    同学们在帮助自己的贫困同窗时,一定要怀着平等心甚至是敬意而为,任何的“不屑”甚至认为是一种“施舍”,都是一种虚荣和妄自尊大。

    大数据分析开展“隐性资助”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4年首创隐形资助的方法,通过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的实在举措,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通过大数据,贫困生收到隐形补助金

    据四川在线报道,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陈文(化名)收到了学校悄悄打给他的600元隐形补助金。和陈文一样,近日,该校共有82名本科生获得隐形补助。

    而获资助学生的名单,则是通过大数据智慧助困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得来的。

    为了让更多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该校去年开始研发了“智慧助困系统”。

    首先,学校通过智慧助困系统采集到了涵盖学生家庭经济及成员信息、学生本人及受资助信息、学生所在生源地经济水平信息、学生日常消费评价等涵盖4大类、40余个小类的上千万条数据。

    接着,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主要取自消费数据,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内的消费数据,例如食堂饭卡、超市消费、健身馆购物、乘坐校际班车、水卡等,分析学生的消费水平,这类数据主要记录了学生的消费金额、消费时间、以及消费地点等消费规律信息。

    除了消费数据,系统还结合学生的勤工助学、获奖学金情况、社交特征、行为轨迹、借阅兴趣、历史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挖掘。这些数据经过整合与清洗后,通过计算机一系列精密的算法,系统判定学生的困难指数(1—9),困难指数越高则代表越贫困。

    这个项目不需要学生申请,它是靠客观的大数据分析来反映的。由学生主动申请,变成学校主动关注。保护受助学生个人隐私和自尊。

    多所高校已“偷偷”补助贫困生

    一名高校辅导员说:“如果贫困生刻意隐瞒自己生活状况的话,老师也没有办法。因为自尊心强、害怕‘丢脸’而拒绝申请资助的‘隐形’贫困生,每所高校都存在。这些贫困学生甚至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接受资助。他们害怕申请贫困生补助后,会被同学笑话,抬不起头来。”

    不少高校在处理贫困生事务时,更多考虑到的是贫困生的物质困难,而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方面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在物质援助上,也缺乏“人性化”措施,例如一些高校专门设置“贫困生楼”,为贫富贴上标签;还有一些捐助仪式,总是邀请很多媒体到场,主办方多了不少作秀的成分,也给贫困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曾参加过公开捐助仪式的大学生小李说,上台接受捐助时心情总是很复杂,“我很感激这些帮助我的企业和个人,但我真的不希望自己被那么多人知道我有多贫困。这让我抬不起头。”

    为此,一方面,学校将补助直接打入餐卡,避免学生舍不得花钱吃饭;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甚至在收到补贴前,没有任何学生知情。

    南理工教育基金会对全校1.6万多名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区间为2015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其中,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

    每个人的补助金额并不同。具体而言,该校实行一日三顿、每顿7元,30天共计630元的标准,学生实际就餐支出和630元之间的差距,就是实际补助金额。

    ► 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那些家庭生活困难而又不愿意申请助学金或生活补助的同学,学校实施了“生活援助计划”。通过校园“一卡通”,对月就餐次数在60餐以上、月就餐费用在240元以下的学生,学生处与院系核实后,无需学生本人申请,直接为其“一卡通”充值160元。2011年,约有4000人次本科生得到这种“隐形补助”。

    ► 2007年5月,郑州大学对学生一年来用“一卡通”在校内消费的情况进行统计,由后勤集团将月平均消费在120元以下的学生信息反馈到学生处。该校学生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生的月消费都在110元到120元之间,绝大部分用于就餐。该校在计算后认为,一个学生月平均180元可以满足营养需要,也高于省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所以,该校最后决定从这方面入手,每月“悄悄地”为他们的“一卡通”里打入60元餐费补助。

    “隐性资助”认同度调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赞同隐形资助的方式,68.7%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58.1%的受访者希望提高大数据在学生资助上的应用力度。

    调查中,26.0%的受访者是在读大学生,74.1%的受访者不是。90后占24.2%,80后占47.1%,70后占21.9%,60后占5.5%,50后占1.1%。

    77.3%受访者赞同隐形资助的方式

    调查中,49.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惯常的贫困生资助方式合理,19.9%的受访者认为不合理,30.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吉林某高校大三学生刘悦在大学期间一直接受助学金资助。申请资助时需要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向部分老师和同学公开,这让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感觉有点自卑。“好在这些材料只有小部分同学可以看到,而且评议过程不需要本人在场”。

    2016年年底,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励(化名)的银行卡上突然多了300元钱,王励觉得很奇怪,“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无缘无故多了这笔钱,很明显不是奖学金。后来才通过学生资助中心的老师了解到,我们学校也有了隐形资助的方式,这让我觉得很温暖,瞬间更爱学校了”。

    与原有的申请资助方式相比,68.7%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60.8%的受访者觉得保护了受助学生的家庭隐私,54.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帮助到更多不愿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34.5%的受访者认为能提高贫困认定工作的效率,25.1%的受访者认为更有利于实现资助公平。

    58.1%受访者希望提高大数据在学生资助上的应用力度

    “隐形资助也太人性化了吧!”刘悦听说有隐形资助的方式后,非常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也能尝试,“感觉这样的方式非常贴心,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同学”。

    但刘悦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有些同学的家庭条件确实很艰苦,很需要资助,但是在吃住方面又不会很拮据,能够做到吃饱穿暖。这部分同学会不会被忽视呢?”

    周文升在2016年冬天也收到了60元钱的隐形资助。但这只是学校“误会”了,周文升并非家庭条件不好,而是很少去食堂吃饭。“对隐形资助的发放名额,需要有更严谨和更人性化的考量”。

    隐形补助,网友:我给满分

    针对隐形助困一事,不少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浩瀚宇宙-孙连城:我给满分

    @Cynthia大姐姐:儿子刚上大一,同宿舍一个山西孩子是贫困生,学费都是助学贷款交的,节假日独自留守寝室,平常生活也非常节俭,这孩子特勤奋,看得人心疼,儿子每次返校我就让他带吃的回去,如果单独给他也怕伤人自尊,每个人都有自尊的不是嘛,就让儿子分给大家吃,这样容易让人接受些,帮不了多少,就尽尽心意也好。

    @林彬_Furio:挺支持的 既帮助了应该帮助的 也维护了被帮助者的自尊心 ~这才是学校发展趋势嘛

    @筠笙_:别把补助金给了不需要的人就行,想不通天天大手大脚,手拿新款iPhone的人是怎么拿到补助的?

    贫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而言心理比较敏感,很多人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贫穷,所以干脆不去申请贫困生补助;与此同时,开证明这种确认贫困与否的办法,不仅很麻烦,而且谁也无法知道证明材料的真伪。此外,高校为了甄别贫困学生,搞过竞选贫困生、评议贫困生等很多招数,但无不遭遇侵犯学生隐私、伤害学生自尊的质疑。

    相比之前的贫困生补助,需要贫困生主动提出申请,回家开出各种证明材料,学校收到之后进行评审,最后在学校里进行公示;大数据资助贫困生,既不需要学生主动申请,也不用再提供任何证明,甚至在收到补贴前都没有学生知情,这样的资助方式更为人性,也更有效率。

【责任编辑:江苏记者站】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