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中青快评】“404教授”梁莹被揭穿,然而是谁纵容了她

发布时间:2018-10-25 20:4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在学术界和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风暴。文章揭露的,是南京大学教授梁莹长期在网上删除自己的中文论著,涉嫌学术不端,并在教学工作中敷衍怠慢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仅仅指向了梁莹一个人,但是,出于南京大学在学界的重要地位,以及梁莹所获种种荣誉的高含金量,学界与舆论对这起事件高度重视。而对梁莹种种不端行径的声讨,在舆论场上也十分汹涌。

    就在报道发出的当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向记者证实,南大校方已对此事正式介入调查,责成有关部门依照程序和规定处理此事,并且表示“对学术不正之风,南京大学不会护短”。这一处理结果,意味着一名曾经坐拥大量学术资源,并且“著作等身”的学者,终于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成为了调查的对象。

    这个结局虽然并不在预料之外,但却耐人寻味。事实上,梁莹的问题早已不是第一次遭到举报,但她却一直到这篇“爆款”报道发表才受到调查,人们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梁莹这样“注水”学者长期窃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类似这样的事件又该如何得到解决?

    说穿了,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在事件被彻底曝光之前,梁莹的所作所为是否受到了系统性的纵容?而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这种系统性的纵容彻底消失?

    事实上,早在2017年,南京大学内部就有人向社会学院举报梁莹大批撤回自己的中文论著的问题,但这一举报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一文之中,记者亲自查阅了梁莹撤回的这些文章,在其中发现了确凿无疑的抄袭证据。这些“实锤”的存在,才让南京大学不得不对梁莹展开调查。试想,如果学校能够在最早接到举报时,就对梁莹撤稿的问题有所警觉,恐怕根本不需要媒体“越俎代庖”,就能及时发现梁莹的学术不端问题,而这远比在问题被曝光之后再“亡羊补牢”更有意义。

    更大的问题在于,除了学术不端,梁莹还有一个极其恶劣的毛病,那就是对教学工作敷衍怠慢。如果说梁莹的学术不端问题是“隐性”的,到今天才被彻底揭露,那她在教学工作上的问题,则无疑早已在南大师生面前显露无疑。在报道中,上过梁莹课程的南大学生透露,梁莹曾经公然表达对教学的不屑,而且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甚至直接不出席课程。在她眼中,教学工作不过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又或者是她利用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的工具。这些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引得学生怨声载道,而在2017年,更是引发了一场“全体学生举报梁莹”的大事件。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举报虽然引起了院方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证实,最后的结局却仅仅是“梁莹承诺改正”。而据学生透露,梁莹在“承诺改正”之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并未受到多少影响。

    这起事件,与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属两个不同的层面。而值得注意的是,院方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明显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同样“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南大社会学院立即对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启动了调查措施,但对于她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却采用了“轻拿轻放”的处理方式,令人难免失望。

    从常理出发,一名大学教师,且不论学术水平高低,认真履行教学职责,都是最起码的师德要求。梁莹公然对此表达蔑视,本来就违背了最起码的师德。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高校评价体系里,对教师的评价都过于重视研究,而相对轻视教学,而梁莹在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之前,也正是凭着大量“注水”的学术成果,得到了诸多好处。如果我们的高校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均衡,更加重视教学与师德,恐怕不至于让这样的人评上教授,拿到这么多本不该属于她的好处。

    今天,一个“404学者”被揭露了出来,但是,更多学术不端、缺乏师德的高校学者,可能比梁莹藏得更深,更加善于隐藏自己。我们不可能期待媒体去揭发每一个不称职的高校教师,这个任务理应由高校自己去完成。为此,高校有必要审视自身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学术成就的审核,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出梁莹的同类,还学界一方净土,给学生一个交代。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