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余光中逝世,扯不断的永远是乡愁

发布时间:2017-12-14 14:5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岁。

    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具一格的地位。

    余光中的一生,是一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1928年,余光中生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时代。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随后在香港、台湾、美国有较长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即使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下也不多见,却属于余光中那代人的寻常。

    尽管一生都在迁徙,但是诗人始终葆有故乡情结。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故乡只能有一个。要读懂余光中,必须读懂他眼中的“文化乡愁”。乡愁未必是实指的,不一定是南京、重庆、厦门、香港等具体的城市,而是一种虚化的对故土的留恋。在逃离战火与苦难的过程中,越是居无定所,越是容易激发乡愁情结,油然而生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时代造就诗人,诗人也赋予时代新的内涵。余光中那代乡愁作家,不仅将积压在人民心中的离别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毫无保留地抒发了期待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除了余光中,我们还能够列举出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郑愁予等许许多多以不同方式抒发乡愁的文学家。这些文学作品将两岸人民的心联结起来,维系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与文学作品背后那股汹涌澎湃的民心民意相比,政治的隔阂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分裂国家的妄想又是多么可笑。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中国文化的乡愁传统自屈原、李白、杜甫、陆游等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诗人一脉相承。无论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还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家国天下,中国人都会把告别故土与家人的绵绵情意归结于乡愁。作为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不仅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也将属于从今往后的每一个时代。

    追溯乡愁这一文化基因,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平和地认识当下。很多经典乡愁文化作品诞生在风声鹤唳的战乱时代,作家在经历了国仇家恨以后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传世佳句。中国人的乡愁传统是与渴望圆满、团聚的历史情结高度统一的。有了乡愁文化,就有了盼望统一的基本民意。有分必有合,统一既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情愫,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余光中生前留下的经典作品,势必被两岸中国人代代传颂。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的文学功绩是多样化的。“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是余光中对自己创作领域的形象说法。尽管《乡愁》《乡愁四韵》等诗作确立了他的文学地位,但如果更全面地了解余光中,还能发现他还是一位充满公共关怀的文学家。比如,余光中生前还写过上百首“环保诗”,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余光中在海峡两岸以至全世界华人文化圈广受认同,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文化的必然。余光中逝世,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文化基因不会消逝。缅怀和纪念余光中,应当感谢他重新发现和创造的乡愁文化。

    文/王钟的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