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我们还要被“牛孩”的谎言伤害多久

发布时间:2017-12-08 17:5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6岁设计程序,8岁研发云计算平台,14岁签约“麻省理工大学”,多么让人艳羡的“牛孩”的成长轨迹!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的。一些主流媒体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转发过这个“天才神童”的故事后,不得不急急忙忙辟谣。少年家乡的山东莱阳教体局则回应,已对报道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多次强调是“宣传需要”。

    好一个“宣传需要”,这则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撰写的消息忽悠了一众媒体,忽悠了全国人民。其实,报道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例如,麻省理工的全称并非“麻省理工大学”而是“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邀请函的落款竟然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全名,一张宣称由亚太经合组织颁发奖状的落款却是世界贸易组织。拙劣的造假术一经揭露,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吹大了的牛皮总会破的,但这不仅是一则通常的假新闻。“牛孩”的故事得到如此大范围的传播,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并不简单。

    首先要追问一下,假新闻到底是谁炮制出来的?山东莱阳教体局回应,信息由山东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提供。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学校的宣传员所为,还是有更多人的合谋?媒体质疑后,山东莱阳第二实验中学的教师一度辩解,新闻当事人、该校初四学生李某确实被麻省理工录取,学校在这个谎言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因为宣传涉及李某个人信息,他的家长不可能一无所知,大量具体细节是谁编造出来的?

    尽管麻省理工根本没有预科,编造谎言也未必能帮助孩子上大学,但热衷于打造和传播“牛孩”形象的教育者及家长并不这么看。在教育者眼中,学校里出现一个“天才少年”,不仅脸上有光,还是足以炫耀的教育政绩,通过宣传渠道向上呈报,并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为其背书,让拙劣的谎言变得有板有眼,甚至欺骗了主流媒体。在家长眼中,吹吹自家孩子的成绩,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助于在未来为孩子争取资源,从而假戏真做。

    除了跟孩子有关的大人喜欢吹嘘孩子,部分公众也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样的新闻。舆论场上,“神童”“天才少年”的新闻周期性地刷屏,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开始,这类新闻几乎成了一种范式。真真假假的新闻刺激着广大家长的神经,让异化的教育观落地生根,很多家长巴不得孩子成为“哈佛女孩”“耶鲁boy”,甚至不惜造假。违背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正常成长节奏的极端案例,在一些人眼中成了范例。

    不否认社会上存在真正的“少年天才”,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学生赴世界一流名校留学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当下,中国孩子恰恰不需要那么多“天才”榜样。不光许多曾被吹嘘的“少年天才”成人后的发展路径日趋平庸,而且多数在学术、商界取得成就的杰出人士,其成长并没有经历火箭式的上升,相反,不乏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成名后自陈小时候“笨笨的”“资质平庸”。

    其实,编造“牛孩”谎言,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目前,尚不得而知李某本人在这次造假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究竟是谎言的积极组织者,还是被动服从者?无论如何,真相大白之后,李某的成长轨迹都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单编造谎言是一种负向的教育观,而且谎言被社会接受本身,也会让孩子对真实和正义产生错误的认识。

    同样受伤害的还有更多偏信“少年天才”故事家长的孩子们。不乏家长拿“牛孩”的案例刺激自家孩子,动辄大谈“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出色,效果却适得其反。如果没能跟上“牛孩”的脚步,孩子会因为成长在别人的阴影下而失去自信;就算同样被打造成“少年天才”,被极端教育观念影响的孩子在成人后未必成功,而他们丧失的将是一个自由、丰富、多彩的童年。

    假新闻可以戳穿,假教育观更易蒙蔽世人的眼睛。正因为存在对“牛孩”的盲目信奉心态,才会有编造“少年天才”故事的欲望与心机。无论是真是假,无论采用怎样的包装,只要教育者把“牛孩”的诞生视为衡量教育成绩的重要标准,把打造表演型的学生个体视为教育的指向,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教育均衡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就会是镜花水月。

    文/王钟的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