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人才红利反哺浦东新区

“新浦东人”:与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发布时间:2018-09-18 06:0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邢婷 王烨捷 刘世昕

  从出生起,一座城市节节拔高的声音就一直填满曹敏钊的童年记忆。

  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元年。这一年,曹敏钊也恰巧出生在浦东塘桥镇。这名90后的儿时记忆里,到处是大片农田,公共交通极不发达,“如果早上起得早,出去是没有车的”。

  随着地铁通到家门口,出行日益方便,生活设施逐步改善,商业项目入驻,人口剧增——曹敏钊乐见身边发生的巨变。毕业后,他留在浦东成为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他和身边不少朋友都坚信,这里对年轻人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开发开放28年,伴随着浦东新区屡创经济奇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和曹敏钊一样的“新浦东人”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相比于前辈近乎“拓荒者”的角色,“新浦东人”恪守奋斗之道的同时,更为自信、乐观、包容。城市在滋养他们,而他们则赋予城市新的内涵。

  他们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同按下快进键。

  “有范儿”的一代

  若深入探寻浦东,一个个“有范儿”的年轻人不断冲击着寻访者的眼球。

  李华盛自认为是“有范儿”的理工男。大学毕业仅两年,24岁的他已是浦东一家新创数据公司的“元老”。尽管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年轻公司,但他们服务的客户有不少是央企中的“巨无霸”。

  公司成立的头两年,不到10个人,办公室的“冷清”让李华盛记忆犹新。如今,得益于浦东临港地区的政策扶持,公司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拥有19项大数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

  不再是只懂低头写代码的程序员,李华盛和身边的90后同事一再刷新理工男的刻板印象,他们可以为了产品研发加班到昏天黑地,坚持每周末8公里集体环湖走,雷打不动地每天午间10分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兴趣,主题千奇百怪。

  在李华盛看来,“公司会更好,我也是”。

  早上9点,当李华盛开始新一天的数据研发工作时,70公里外的陆家嘴市新居民区“公益小屋”里,吴旻杰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吴旻杰工作的居民小区坐落于繁华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90人,占居民户籍人口的37.6%,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

  23岁的吴旻杰是“公益小屋”区域督导,他的日常工作多是琐碎小事,譬如教老年居民发微信朋友圈、使用手机淘宝、联系开锁服务、预订蔬菜等,常常忙到晚上8点半下班。然而,在他看来,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父母年龄很大,将心比心,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呵护和照顾”。

  同样,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也是上海海事大学交通学院青年教授陈继红愿意在浦东扎根的重要原因。

  在这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陈继红顺利留校任教,平时主要讲授港口管理和海上货物运输等相关课程。这名历届学生口中的“红哥”深得学生喜爱,不乏学生在毕业论文后记中用古文向其致谢。然而做起学问来,陈继红一向严谨,容不得半点敷衍。

  就在今年8月9日,陈继红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海上溢油的管理和治理政策方面的文章,同时登上了当期杂志封面,这在国际航运专业领域鲜有,引发学界高度关注。“这篇文章是我们长期关注这个行业和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发展所做的跟踪性研究,是我们前期成果的良好积累。”

  有梦想就能成真

  落户上海曾是王伟遥不可及的梦想。来到浦东的第六个年头——2018年5月,经他所在的公司推荐,符合各项落户指标的王伟终于在32岁这年梦想成真。

  王伟是浦东张江一家游戏公司的项目经理。别小看这家游戏研发运营商,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流水过亿元的多款热门游戏即诞生于王伟和同事们手中。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团队。公司280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0%,有十几名和王伟一样的年轻人通过引才落户模式扎根浦东。王伟坦言,有了户口,便多了一分安定感。

  作为创业者,江磊同样苦苦寻觅着一方合适的发展空间。

  在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里,江磊是众多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之一。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他曾在一家外资药企担任高管。如今,他在张江拥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场所和一个不大的实验室,专门从事抗肿瘤药物的前端研发。

  江磊坦言,最喜欢张江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我楼上就是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的一个办事机构,平时遇到困难,只需一个电话,张江管委会就会主动帮忙。”

  “做新药研发最重要的是效率,效率就是产品的生命。”江磊说。

  相比而言,一条800米长的跑道成为撬动一家企业落户浦东临港科技城的关键因素。

  历经10年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小飞机——OXAI风翎水陆两栖飞机终于研制成功。突破了传统机型只能依靠机场跑道起降的瓶颈,风翎号能在水面、陆地、草地、雪地环境下起降,续航里程长达1200公里,甚至可以使用95号汽车汽油。

  这款飞机的制造企业上海奥科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生产经理王仕国坦言,临港为创新型民营航空企业提供了全国难得一遇的空域,一段800米长的跑道有望很快获批。

  这名刚满30岁的年轻人如今带着全家租住在临港一个80平方米的青年人才公寓里,他特别喜欢这里,“房租便宜,扶持政策多,进出市区高速免费通行”。

  更多年轻人在临港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实习期每人每月享有2000元补贴,转正后则每月享有600元住房补贴。此外还有限价商品房、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人才租房补贴“四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培养+培训+实训”的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线上+线下”“政府+市场“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临港地区以打造‘生活最舒适、人才最向往’的未来之城和‘创新创业人群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为目标,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在滴水湖畔集聚。”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介绍。

  9年前,陈继红的同事、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姚均东第一次到位于临港的新校区报到,在附近办完事后步行回校,这一走,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把临港的“荒凉”看了个透,“当时心里哇凉哇凉的,感觉上海怎么还不如江苏徐州”。

  9年后,这里的滴水湖畔有各种水上运动可以参加,房子大气敞亮,空气干净,“比市区更加宜居”。

  看到北方的空气PM2.5指数爆表,姚均东欢快地发起了朋友圈,他把临港的空气指数截屏并配文:“感觉快要醉氧了。”

  办事窗口“只说Yes不说No”

  待得住,留下来——正是一方沃土,才会孕育越来越多的“新浦东人”。

  在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一间小小的服务窗口尤为引人注目:按照规定,这个服务人才的窗口“无否决权”,也就是说,对人才办事“只说Yes不说No”,在工作人员身后的墙壁上贴着如下特别提醒:“说Yes不请示,说No要汇报。”

  开发开放以来,浦东一直把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以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理念贯穿于浦东整个发展历程。

  早在开发开放初期,浦东率先打破户籍、年龄、职称、资历和企业属性的限制,通过组织商调、公开招聘、市场洽谈等方式,公开选拔和多渠道招聘、引进人才。

  如今通过多个前沿科学和重点平台建设,浦东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服务。这里的人才库里,不仅有引领高精尖技术发展的高端型人才,也有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既有开展重大科学研究的人才,也有企业研发领军人才。

  2017年,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来自美国的泰勒·保罗·罗瑞克,经申请后获得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在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看来,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改革理念和引才方式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这里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全国首家“人才基地联盟”等在这里诞生,2018年4月,浦东人才发展“35条”出台,试点8项人才制度,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

  一名在国外的留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申请出国时曾在上海的美国领事馆门口排着长队等签证,而今要回浦东工作创业,没想到也要在国外排着长队等待与来访的浦东官员谈话的机会。

  “浦东就是要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很幸福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着眼点。”翁祖亮坚信,“人才迸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

  显然,人才红利正在反哺浦东这座新城。数据显示,28年来,浦东新区的人才率从1990年的4.6%跃升至2017年的47.2%,与此相应,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占上海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约1/12提升到近1/3。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青年大学习”第八期开课啦
      如何切实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快来与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青年大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 浦东28变
      全球金融机构汇聚;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国,这些都佐证着开放是浦东的基因。
    • VR展厅里的新浦东人
      他们带着执着与梦想,见证浦东的腾飞,陪伴浦东的成长,一起走进展厅,走近“新浦东人”。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