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水到渠成共发展】南水北调工程“设备巡查员”胡朝阳的“家园梦”

发布时间:2018-06-04 10:0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海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杨海琴

  一个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数以万计沿线人的生活与命运。这其中也有胡朝阳。

  今年47岁的胡朝阳,原本是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的一位普通的农民,十多年前,他一直靠外出打零工谋生。而如今,胡朝阳在家门口做起了技术工人,他成了南水北调中线邢台管理处的一名外聘员工。“真的想不到,南水北调工程,让我们全家都过上了美好新生活。”胡朝阳感慨道。

  忆往昔:喝水难 洗澡更难

  胡朝阳接受记者采访 杨海琴/摄

  胡朝阳端起桌上的一杯茶水,迟迟不肯入口,不是因为茶水烫,而是因为,一杯水引起了他的回忆。

  “南水北调启动之前,喝一杯干净的水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十多年前,整个邢台吃水都非常不方便,一口井要打450米深,从6月份打到10月份,才能打出水。”胡朝阳说,自来水仅仅够饮用,他们一家用水都非常节省,洗菜的水、洗衣服的水都要留下来擦桌子、拖地……要想痛痛快快洗个澡,那是根本不可能。

  那时,邢台不仅用水困难,水质也很差,有一年从地下抽上来的水,都是偏黄的浑浊水。为了让入口的水质好一些,胡朝阳他们要把接来的自来水,先存到水瓮里面,经过一晚上的沉淀后,最下边就会有1公分黄色的沉淀层,水质也发黄,还伴有些许杂质。“我们当地的人就一直这样来解决饮水问题,非常不便。”胡朝阳回忆说。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建设运营,邢台用水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胡朝阳兴奋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在,南水北调通水快四年,打机井不到100米就有水了,水质也变好了,他们可以好好地烧一壶水泡一壶茶,也可以畅快地天天洗澡了。

  看今朝:植被覆盖 风沙减少

  如今从胡朝阳家窗户可看到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道 受访者供图

  胡朝阳指着河道附近的绿色植被说,你们难以想象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前,那是一片河滩,这河里的白沙和石头块比较多,到了春天,刮的风都是黄色的,春节前后的沙尘暴更是不得了……

  说起之前的环境,胡朝阳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些哽咽。“那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时,发现外面昏天暗地,强劲的风呼呼地刮着,许多沙尘,打在脸上让人生疼,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气味。”胡朝阳回忆说,他孩子嗷嗷直哭并问他:“爸爸,为什么我们家的环境是这样的?”

  胡朝阳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孩子,当时他很想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让自己和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家园,那一刻,他只能抱着头痛恨自己无能。

  后来,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这一切。胡朝阳一脸微笑地说,每个夜晚,他和家人出来散步,满眼绿色,空气清新不少,而之前的沙尘暴也少之又少了。

  谋未来:美好生活有奔头

  胡朝阳平日里进行设备巡查时使用的软件 杨海琴/摄

  2004年,33岁的胡朝阳放弃在邢台老家种值大棚菜的工作,谋划外出打工。在当地的几家钢厂从事技术工作,每月赚取两三千元报酬。

  “在邢台打工五年,又辗转唐山打工四年,前后将近十年吧。”胡朝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赚了4000多元,而家里老人孩子都是媳妇来照顾。

  当胡朝阳听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开始启动之时,他就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也十分期待回家乡谋划未来,与家乡一同成长。2014年,凭借丰富的电气知识与过硬的实践专业技能,胡朝阳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邢台管理处的一名外聘员工。“工程管理非常规范,管理处对员工非常人性化,在这里,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我就是一名‘南水北调’人。”

  风里来雨里去,工程巡查其实并不容易:两人一组,平均每天要走上十几公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孩子们上了学,老人们身体健康,爱人吴冬霞也闲了下来。在胡朝阳的介绍下,吴冬霞加入了邢台管理处工巡队伍。

  在南水北调中线邢台管理站所辖的渠道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见到了吴冬霞,虽然上班不到半年,她已经掌握了巡查的工作方法,向该单位领导上报了许多关键问题。吴冬霞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乐在其中。“南水北调这一渠清水安全北上,有太多的人为此付出了心血。”

  胡朝阳说,因为南水北调,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两倍,工作比以前稳定,生活更加幸福,“我的回报就是踏实认真负责地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邢台段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不仅我会以南水北调的一分子为荣,孩子们也非常自豪,时时处处向同学们宣传起南水北调。”吴冬霞开心地说。

  现在胡朝阳一家住上了离单位15公里的楼房,每天一睁眼,透过窗户,他能望得见碧波荡漾的南水北调渠道……

【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