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大连理工大学一学生支教团队连续7年赴舟曲,助力灾后重建

风雨同舟 筑梦舟曲

发布时间:2018-05-21 05:3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张翠

  筑梦舟曲支教团队供图

  从辽宁省大连市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直线距离1646.4公里,两地之间没有直达列车;从大连出发乘坐快速列车抵达北京转车至兰州,再乘坐大巴到舟曲,需用时3天。看似毫无联系的两地,大连理工大学筑梦舟曲大学生支教团队搭起了一座“桥梁”,自2011年起,每年暑假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前往舟曲县,他们希望通过暑期支教助力舟曲灾后重建工作。这一坚持,就是7年。

  兰州通往舟曲县的大巴用时十余个小时,王靖楠形容这段路“命悬一线”——大巴在盘山路上行驶,路的一侧是没有栏杆防护的悬崖。王靖楠是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大四学生,2015年暑假,她作为支教团队队员第一次去到舟曲县锁儿头村的小学,这里的情况和她的想象没有太大出入:“用水不方便,没有洗浴设施……简单来说,就是很困难。”支教期间,舟曲最高温30摄氏度,队员们不能洗头发洗澡,“我们通常用湿毛巾简单擦洗。”王靖楠说。

  小学建在村子边上,志愿者们白天给小朋友们上课,晚上住在学校的教室里,睡袋就是他们的床铺。每天早上6点多,小朋友们会叫醒大学生志愿者,开始一天的活动。志愿者们准备了素质拓展课、手工绘画课、地理课、心理课等课程内容,晚上则是固定的电影放映时间,一天的内容很充实,志愿者们安排好小朋友,晚上大概要到零点才收拾完毕准备休息。

  2015年,距离2010年的“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已经过去整整6年。志愿者们面对的小朋友们大多对当时的情景印象全无,“他们之中,大多是留守儿童,甚至有的小朋友父母在2010年遇难,他们也没有什么印象。”王靖楠回忆。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保持着一种默契:从不开口去问小朋友们的家庭,也不问“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给他们留下的记忆。

  在支教团队2015年的一条微博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小朋友们分别给我们纸笔,留下我们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以后我有手机了,会给你们打电话;我长大了,也会去看望你们的。”他们说。

  2016年,王靖楠以支教团队队长的身份第二次来到舟曲。这一次的地点与2015年不同,支教小学条件相对好一点。在一节心理课上,志愿者们分享了一套心理舒缓操,希望小朋友们能在遇到压力时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并让他们在纸条上写下想对3年后的自己说的话,这些纸条由志愿者保存,3年后以邮寄的方式送回他们手中。一个叫韩玉飞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您长得更美、学习更好,早日成为栋梁。”王靖楠很难忘,在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大学播放歌曲《我爱你,大工》时,他们中有人哭了。

  同年,支教团队发起了名为“为舟曲孩子撑起天”的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7000余元。他们利用这笔善款给锁儿头村小学置办了打印机,老师们再也不需要每天把卷子背上山了。“时任中共舟曲县委书记曾说,‘每年都有来舟曲支教的志愿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从来没有人像他们一样,坚持了6年’。”王靖楠说。

  2017年是筑梦舟曲大学生支教团队去往舟曲的第7年,支教团队的实践内容从支教扩展到了实地走访,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以供当地政府参考,向当地政府提出医疗改善等方面的建议等。

  现在,筑梦舟曲大学生支教团队2018年的招募已经启动,今年暑期,将有10名同学再次启程去舟曲。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