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 八面来风
APP下载

【专家谈】以文明祭扫凝聚清明文化真谛

发布时间:2018-04-07 14:11 来源:中青在线 王尘子

    作者:王尘子(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岁时变化是大自然的产物,节气展现的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唐宋之后,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成为节日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华文化素来重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扫墓祭祖便是这一文化意识的凝结与升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中国人来说,清明节绝不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假日,更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气。作为承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发展更新,当代人在铭记、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了清明节更多的时代内涵与现代活力。扫墓祭祖不仅是个人情感与心境的表达,更借助年复一年的仪式重演,唤醒、塑造和强化了家族、族群、集体的共同记忆以及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祭奠祖先、追忆亲人,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重要寄托,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慎思追远、情至心诚的清明文化格格不入的庸俗化祭祀行为,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离寄托哀思、心怀感恩的本质截然背离:拼豪阔、讲排场、铺张浪费、滋生助长歪风邪气;把庄重的祭祀变成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活动;将现代娱乐生活简单复制到祭奠仪式中等等。而在市场上,一些商家公然制作叫卖“美女”、“仆人”、“豪宅”和“保镖”等奇葩祭品,还有少数商家更是投机钻营,推出了代跪、代磕头、代痛哭等祭扫业务。生不厚养、逝而重祭,这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和商业色彩的祭奠方式,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凡此种种祭扫陋习,既有悖于文明,也背离了清明文化的本意。不但如此,全国各地每年在清明节期间还会发生多起因放鞭炮、献贡果、焚香、焚烧祭祀用品而引发的火灾,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空气环境造成了双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祭扫作为移风易俗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例如在北京,首都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现场向市民发放《北京市民平安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方式,破除焚烧抛撒纸钱、燃放鞭炮的陈规陋习。许多陵园公墓也推出了新型祭扫方式,通过气球寄托哀思、设置时空邮箱在祈愿卡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等传递文明祭扫理念。而改革落后的祭扫习俗,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平安的现代祭扫理念更是在近年来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除了鲜花祭扫之外,一些网友还选择在中国祭祀网上为先人建立一个虚拟陵园,亲手加工祭品和道具,发文寄托哀思。

    “平淡如水,不尚虚华”,文明祭扫不仅充溢着情感,传递着记忆,更是指向未来的卓越行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更应与时俱进,用安全环保、简朴清新的文明祭奠形式,积极弘扬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时代新风,以文明祭扫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凝聚清明文化真谛。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