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昆明官渡“七彩小屋”办国际课堂 14国志愿者陪外来儿童过暑假

发布时间:2017-09-21 12:0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江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江山

    这个夏天,相比于城市孩子的海外游学假期,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六甲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同样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暑假。

    今年7月,共青团官渡区委联合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润土服务中心)组织了来自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埃及等14个国家的23名国际志愿者,与14名中国志愿者,以“国际小课堂-七彩小屋暨儿童之家夏令营活动”为主题开展了为期1周的夏令营活动。

    “我们没办法走出去,就把他们请进来。”润土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文俊告诉记者。这是润土服务中心自2012年12月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在杨文俊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国际间的交流,更是一次志愿服务的创新与突破。

    “要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暑假开始前,杨文俊心里就犯了难。昆明市官渡区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区内六甲一小1200多名在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一半以上。

    他通过走访了解,这些孩子没有条件“游学”,往往会被父母关在家里看电视、做作业。看着身边朋友一个个兴奋地表示要带孩子出省、出国旅行,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正当他萌生这个想法时,宁波诺丁汉大学相关负责人打来电话,告诉他在网上看到了润土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有意招募国际志愿者赴云南为这些孩子服务。双方一拍即合。

    当23名来自14国的国际志愿者乘坐4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云南,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新奇和善意。这群志愿者最大的有28岁,最小的只有16岁。

    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中外志愿者马上投入了为期7天的夏令营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向六甲社区的孩子们进行英语教学。然而在和孩子初次交流的过程中,国际志愿者迅速发现了问题。相比于上一站志愿服务点浙江,这里的学生英语基础更为薄弱。由于听不懂志愿者在讲什么,许多孩子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而更让他们为难的,是孩子们的拘束与害羞。云南民族大学志愿者刘心记得,当一位国际志愿者和一个女孩主动用英语打招呼后,她故意把头歪到一边和朋友聊天,却不敢与他们交谈。

    这些情况让这群充满“雄心壮志”的“大孩子”感到挫败。润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幸佳莉看在眼里,她深知与孩子建立友谊需要循序渐进。

    幸佳莉向志愿者提议,相比于原来课程更重视知识输出,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多加入一些游戏因素,“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

    双方志愿者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对课程进行改革。他们缩短每节课的时长、微调上课时间,并将桌椅位置更改为圆桌式。每节课上课,国际志愿者都会播放英语视频,比如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的选段,还和孩子们玩击鼓传花的小游戏,帮助他们记忆简单的单词。

    慢慢地,金发碧眼的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互相熟悉起来,课程也开展得更为顺利。

    “志愿服务不像盖房子,立竿见影”

    持续7天的夏令营虽然短暂,但在杨文俊看来,“志愿服务不像盖房子,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见到成效。”

    有着多年志愿者经历,杨文俊深知,相比于城里的孩子,这群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和陪伴。“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城市,他要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给他的温度,更好地认识这个城市是怎么样的城市。”

    自2011年云南首家“七彩小屋”落户官渡六甲一小之后,他们已经坚持做了6年。2014年,官渡团区委培育孵化的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润土服务中心承接了“七彩小屋”的项目。目前已经发展至5个学校,阵地也从公立学校延伸至私立学校和社区。

    据统计,“七彩小屋”累计参与服务志愿者500余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服务人数2000余人。同时,为官渡区荣昆学校、金凤学校、远航学校捐赠1000 余套课桌、6台电脑、1000余册图书、10台投影仪等物资。

    共青团官渡区委书记施飞认为,润土服务中心能够成长到今天,是因为区共青团委始终以围绕青年成长为核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符合社会需要。

    平时,志愿者每周定期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开辟“四点半课堂”,陪伴着孩子们一直到家长前来。周末,他们会在附近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组织各种兴趣活动。

    去年9月,大学生志愿者杨继强每周都会抽2~3天时间前往六甲小学。有些家长下班时间晚,常常到7点才能过来接孩子,杨继强和同伴们往往会陪着这些晚归的孩子在马路边等着,直到把孩子送到父母的手上。

    在教学之外,周末志愿者会带领孩子们去昆明历史文化古迹参观走访。了解到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会被“拔毛”(即收保护费),一些学校的“七彩小屋”还开设了社区安全教育、青春期性教育等课程。

    在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组织家访,更多地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让杨文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由于母亲早早不在了,父亲独自把她拉扯大。出于担心,一放学父亲就会把她接回家锁起来,自己出门打工。

    自从组织“七彩小屋”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参加活动。一次,杨文俊碰到她的父亲,这位朴实的农民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感激。

    “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关爱和陪伴,而不仅仅是学东西。”作为“七彩小屋”项目的督导老师之一,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段晓俊会特别向学生强调这一点。

    她认为,无论是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一起参加活动。“以前我们总把这些孩子单独挑出来,实际上对他们的心理是影响比较大的,他们会觉得,我怎么就变成特殊关注的对象了呢?”

    在夏令营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志愿者们和孩子互相之间的了解越来越多,交流也越来越深入。

    课堂上,志愿者们是老师,但在“包饺子课”上,孩子们则当起了“小老师”。国际、国内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准备食材,孩子们手把手教来自加拿大、埃及等14个国家的友人们包中国传统面食。

    将志愿服务打造成年轻人“时尚生活方式”

    杨文俊认为,这次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的合作是润土服务中心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以往,润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工、志愿者和青年教师组成,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比例最大。

    杨文俊介绍,润土服务中心有着完整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评、中心评优、学校综测、学分挂钩等整个体系。

    2013年10月,共青团官渡区委为官渡区“七彩小屋”引入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卓有成效。滇池学院在志愿者活动中率先运用了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即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学习。

    为了保证孩子们能有良好的心态,润土服务中心坚持要保证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最少为半年。“半年之后他们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在持续不断的过程中才能看到成效。”

    段晓俊开设的“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课程,因为教授的正是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如何运作,如何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和“七彩小屋”联系最紧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也深化了知识的学习”。

    每个学期,当一个项目活动确定之后,他要求学生先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什么、之前的活动情况如何,再回来制作项目计划书,设想整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作为老师,她会对方案进行修改。施行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继续讨论,最后进行反馈、评估和深入学习。

    当杨继强第一次来到六甲小学“七彩小屋”活动室,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玩不到一起去”,于是在10月中旬的第二期培训期间,他们小组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应该让孩子分开管理,这一提议得到了肯定,也让志愿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

    但让杨文俊头疼的是,暑假期间,润土服务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返乡居多,志愿活动开展举步维艰。而国际和外省志愿者的加入,让他看到了新的契机,“通过这一次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以后应该和更多组织对接。”

    收获在志愿者身上悄然发生。让段晓俊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向他反馈的,不仅是学到了东西,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高。

    中国志愿者也在这群来自不同国度的同龄人身上也学习到许多。刘心觉得,相比于国内志愿者,这些外国朋友“更加自信,更善于鼓励”。即使在活动的一开始语言不通,也不影响他们努力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和孩子们沟通。

    杨文俊希望,将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将志愿服务打造成年轻人“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共青团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