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用声音“捕捉”城市

发布时间:2018-07-27 13:51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彭文卓

  今年春天,秦思源在录鸽哨声。 受访者供图

  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报站声、磨刀人手中“哗啦哗啦”的铁片声、平房大院里枣儿的落地声……

  在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走进其中一间大约4平方米的小屋,摁下触屏电脑上的按键,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里。

  这间展室被称为“声音博物馆”,收集了几十年来几百种“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声音。“北京具有独一无二的传统声场和极为丰富的声音,我是一个声音的收集者,我想用声音去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声音博物馆的创建者秦思源说。

  “转遍全世界,北京的声音最丰富”

  眼前的秦思源长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说话时却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儿”味。

  原来他是中英混血儿,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他的外祖母凌叔华是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民国三大才女”,外祖父陈源(笔名陈西滢)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

  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就曾是他外祖父母的宅院。

  从小在英国长大的秦思源曾先后三次踏入北京,第一次是在幼年,迷上了中国武术;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做“北漂”进入了当时中国先锋艺术群体的圈子;第三次是2002年,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艺术家和职业策展人,并决定留在母亲的故乡——北京。

  在秦思源的记忆里,关于老北京的声音其实已经很遥远,只剩下在什刹海体校练武时的声音。直到200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才真正意识到北京声音的独特性。

  当时,他策划了一个“都市发声”的展览,邀请了4位国际顶尖的音乐家到北京来,寻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各个城市的代表声音。艺术家们在电台做节目,向听众征集他们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听众们互动非常踊跃,“有人说喜欢那些老的叫卖声,有人说喜欢鸟叫、鸽哨,但我们发现这些声音已经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一位参与者留言说,她最喜欢公交车售票员报站时的声音。“因为它是通过人的嘴巴说出来的,里面富含了当时这个人的喜怒哀乐。这大大区别于地铁报站的声音——一种从喇叭里放出来的声音。”

  “这些音乐家后来对我说,转遍全世界,北京的声音最丰富。”秦思源这才忽然意识到,北京的声音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记录下来,那这部分历史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2012年,秦思源终于等到了一个契机——史家胡同博物馆筹建,当地政府的负责人找到他,寻求建议。秦思源问:“愿不愿意开辟专区,展示老北京的声音?”

  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北京出现了独特的声音博物馆。

  “你闭上眼睛,老北京就回来了”

  为了保证声音的真实性,使录下来的声音能尽量“原汁原味”,秦思源录制每一个声音都反复尝试。

  “全世界都玩鸽子,可只有北京在鸽子背上放个哨,听鸽哨声。”秦思源说,为了录制北京最地道的鸽哨声,他已经来来回回折腾了3年多。

  他说,鸽哨分不同材质,有竹子的、有葫芦的;鸽哨悬挂的位置不一样,声音也有区别;而且一群鸽子和几只鸽子的鸽哨声也不一样。“老北京声音,讲究。不好录。”

  朋友曾邀请秦思源进入一个玩鸽哨的全国群。他天天往群里发消息,问有没有人愿意帮他录,可群里安安静静的,500多个人没一个人搭理他。

  最后,他在北京朝阳区黑桥村里找到了一个玩家。录音那天,还算顺利,鸽子飞得也不错。突然,一只老鹰冲进鸽子群,鸽子飞散了。跟踪录音的5只鸽子,最后只剩下3只。录音效果还算凑合,但和理想状态还有差距。等过段时间,他再去时发现,黑桥村已经被拆迁,鸽子早已不见了踪影。

  最近,他最感兴趣的一段声音是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公共汽车声。“想要完全复制那种声场,就必须找到当时的车和当时的人。”

  为此,他在一家公交车博物馆里,找到了一辆已经废弃的公共汽车,还专门找人对车子进行了修理。可是,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启动旧汽车容易对它造成伤害,秦思源只能等到秋天了。

  “你闭上眼睛,老北京就回来了。”在秦思源的设想里,声音博物馆的理想状态是能让听众自由选择具体时间和具体场景的声音来听。

  比如1973年秋天的早晨,在北京南城街道上的声音。“观众听到这些声音,当时可能只是觉得有意思,就像我20岁时听鸽哨声一样。”秦思源说,但也许多年以后,他听到的那个声音会影响他做某个决定,就像我现在做声音博物馆一样。“这也是我们做文化保护的一个有趣之处。”

  “现在的声音是未来的记忆”

  北京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在秦思源心中,应该是老北京特有的那些叫卖声。四季转换,叫卖声也各自不同。

  春天是卖糖葫芦的声音:“……来……冰糖葫芦哦哟……冰糖嗒!刚蘸的!”

  盛夏时最诱人的是:“酸梅汤,桂花味,喝到嘴里面冒凉气,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弄碗尝,大碗的酸梅汤来,俩子儿一碗。”

  秋天,你会听到卖秋海棠和柿子的吆喝声:“哎……没有虫的海棠哎,多给嘞”“赛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

  “老北京人会听着声音过日子。”秦思源说,每一种叫卖声都有自己特定的旋律,只要听到这个调子,老百姓就知道是卖什么东西的小贩来了,这是一座生活在旋律中的城市。这些琐碎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声音,是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独特记忆,也成为了市井文化的最好注解之一。

  几年来,秦思源从未停止收集声音的脚步,声音博物馆中的“展品”也在不断增多。他的阶段目标是达到1000个以上,并且把这些声音放到网上,开一个网上声音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北京。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关于老北京声音的文化遗产项目,但我其实关注当下而非过去。” 秦思源说,每个城市的声音特色都在慢慢消失,开始变得整齐划一。老北京的鸽子哨逐渐消失后,再也找不到一种可以代表北京的声音。但这种消失的过程又吸引他,“有一种复杂的存在感。声音是各种人通往过去的桥梁,现在的声音是未来的记忆。”

  秦思源喜欢北京南城的天坛公园,“瞎折腾”的老人们是最可爱的。被汽车引擎声和鸣笛声包裹的国际大都市一隅,还保留着传统北京的生活气息。人们在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耍棍子、玩鞭子、踢毽子、下象棋……各种活动发出的响动,一起构成了北京丰富的声场。

  “它代表着北京独一无二的市井文化,代表着健康乐观的精气神儿。”秦思源说,都市化应该和市井生活同时存在,才有人情味,才能有真正的现代感。

  “一种声音消失之后,拿什么替代它,如果替代的就是安静,我们的生活还剩下什么?”这是秦思源希望带给人们的思考。

【编辑:田沐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我邀李白游长江
      大江奔流,巨龙腾飞,长江经济带的现代发展也引来了李白的注意,不知与诗仙同游是何感受?
    • 那位“爱心水手”走了……
      “默默无闻不是你的本性,事业炼就了你的淡定,你的心却像烈火一样沸腾,脑子里全装着你的使命……”
    • 点一点,开启你的红色之旅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青年一代义不容辞,青年大学习,奋进新时代,一起来到延安学习书院,开始一趟红色之旅。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