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立场。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一认识与立场,谱写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
国家因人民而伟大
伟大的国家来自伟大的人民。习近平主席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从书写历史到创造文明,再到培育精神、实现飞跃,一个大写的中国在伟大的人民手中蓬勃生长、巍然屹立、阔步前行。
伟大的精神塑造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正是这样的人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产生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伟大史诗、建设伟大工程,让一个五千余年的文明古国始终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正是这样的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田野,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让饱经磨难的吾土吾民过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正是这样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是这样的人民,从民胞物与到大同社会,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薪火相传绵绵不绝一以贯之,汇聚出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样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为这样的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骄傲,给这样的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幸福。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等。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是纯粹的思想实验,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外交国防各个环节的基本遵循与现实形态。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切入,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有这些给予人民群众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治国理政不仅要增加人民群众的绝对获得感,还要增加人民群众的相对获得感;不仅要有物质层面的获得感,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毕竟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字典中,“人民”有两个关键内涵:一个是“最大多数”,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一个是“每一个”,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消除贫困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置性要求,守住底线,补上短板,“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把“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最重要的内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力争让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当然,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自己掉下来。更何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家底并不厚,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同时也是人均排名世界80位前后,各种资源拥有状况更是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我们没资格也不可能坐享其成,不能小富即安,更不能未富先骄,梦想、机会是与奋斗紧紧连在一起的,即使搭时代便车也要建立在我们自己先苦干实干的前提之上。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是也不能是一句空话,最本质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做人民群众的工具。
当年毛泽东在七大上讲:“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这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邓小平在八大上更加明确地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定位为“先锋队”的本身就是一种对工具身份的自觉担当。正因为是工具,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实现他们利益、完成他们事业的工具,不仅不丢脸,反而是我们的骄傲、体现着我们的伟大。
现在有些人把“领导核心”与“工具”对立起来片面理解,既然党是领导核心又怎么能是工具呢?所以有些地方“领导”讲得多,“服务”讲得少。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在群众面前谈什么“专业分工”,党员干部最本职的工作就是联系群众,走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诉求,仅靠坐在办公室里是不可能获得的。所以,深入基层、走向群众,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了解群众的诉求同样是,甚至是更重要的本职工作。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会议室,减少一些文山会海,走到田间地头工地厂矿,多一些现场乡土感受,会对群众的服务更好、更到位。
走向人民,走近群众,当然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为人民谋幸福,但同时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收获更多、更丰富、更珍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以心交心,自会心心相映;我们心中装着群众,群众也会在心里装着我们;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人民群众并不会在意干部深入基层给他们种了多少地,而是在意这种行为背后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不做走马观花的过客,不做叽里哇啦的“钦差大臣”,更不做采风猎奇的观光者,以群众自家人的身份,与群众端同样的碗,与群众睡同样的床,与群众干同样的活儿。日久了自然会生情,患难过当然有真情。只要我们真正走向群众,就会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有人民群众作后盾,不管多么大的困难都算不了什么、都可以克服。
真正让我们党强大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领导手中的权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高度的清醒、高度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