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义:学雷锋就是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力所能及地多做点事,像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发光发热。”近日,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说,就像航天领域的月球、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建设等,青年一代付出了智慧和热血,新时代雷锋便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当代雷锋”这一称号,让郭明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早之前,不理解郭明义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郭傻子”,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郭傻子”站到了一起。据统计,如今在全国成立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已达1400多支,志愿者总数达到200余万名。
自青少年时起,雷锋这位“老乡”就是郭明义的偶像和榜样。
郭明义还记得自己入伍参军时,是时任辽宁鞍山军分区副政委余新元把他送上火车。而在17年前,余新元还曾把另一名新兵雷锋送上军列。
这是郭明义第一次与自己的榜样有了“交集”。在代表新兵发言时,他宣誓“要在部队做个好兵”。这句誓言,让他在5年的军旅生涯中,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可在他看来,“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时,郭明义所在的“钢铁英雄连”驻地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一个战友开的车出现了故障,半天也修不好。郭明义看到后主动停下自己的车帮忙。当时天气近零下40摄氏度,但为了干活方便,郭明义脱下棉衣就钻到了车底,躺在冰雪地上修车。等车修好了,郭明义满脸满身冰碴儿,人几近冻僵到站不起来。
郭明义会种菜、会喂猪、会做饭,脏活苦活抢着一肩挑。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也是在30多个同年兵里第一个入党的。
1982年,郭明义退伍进入鞍钢工作。他回忆说,“退伍走时,连长拍着我的肩膀说,明义,你在部队是学雷锋标兵,去到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把雷锋精神坚持下去”。
在鞍钢,他先后担任过汽车驾驶员、团支部书记、宣传干事、统计员、英文翻译、矿山公路管理员等工作。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工作,郭明义便是凭着肯攻坚、肯钻研的精神尽力做到优秀。
原本,郭明义对英语“一窍不通”。但当时,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齐大山铁矿扩建工程进入准备阶段,急需英语人才,怎么办?郭明义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进修了一年。
工程开工后,他既是英文翻译又兼职驾驶员,24小时为远道而来的外方工程技术人员热心服务,但在工作原则上他却寸步不让。
在对电动轮的进口备件说明做翻译时,他还会顺便认真核查质量,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工作,但他乐在其中。就是这些看似“多余”的核查,让他真的发现了5台电动轮的质量问题,避免了单位的损失。
鞍钢采场公路管理员是一个技术干部岗位,但走上这一岗位的郭明义“闲不住”,仍然坚持露天一线办公。
采场里冬冷夏热,公路路面由碎矿石铺成,行走不便不说,刮风天更是飞沙走石。但郭明义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直接参与修路作业,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
与此同时郭明义明白,工作不能只是“苦干”,也得不断创新。
于是,他带着同事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在采场里实践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这些均成为当时国内领先,还填补了鞍钢采场公路建设的多项技术空白。
郭明义说,“实践出真知,只有把我们所学知识不断通过实践去检验,不断深入到生产一线、科学技术一线,才能攻克难关。要把知识、技术放在一线去实践、去学习、去融合、去释放、去创造。”
这些年来,郭明义在工作之余,还热衷于志愿服务。1994年,郭明义看了希望工程捐资失学儿童的电视短片后,就开启了他的捐助之路,他发起成立的“郭明义爱心联队”至今仍坚持推动公益志愿服务。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时,郭明义还被推选为队长。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熠熠生辉。对郭明义而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就是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比如疫情期间,有许多年轻医务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奔赴前方,这些实践都是青年一代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发扬。”
“创新创造科学研究,突破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些技术领域的瓶颈。”郭明义说,“要发挥青年科学家的科研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围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要动员更多的人,团结更多的人为目标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潇予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