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路”驶过百年北京城
100年前,编号为1路的有轨电车从北京的天桥驶向终点站西直门,标志着这座古城终于拥有了现代意义的公共交通;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无轨电车“京一型”自主研制成功;1961年,1路公交线路正式设定为沿长安街行驶;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在地表之下贯穿城市东西……
2月20日,纪录片《一路百年》开播。片中,这些标志着城市蜕变的珍贵历史瞬间被一一激活,陪伴了几代北京人成长的“大一路”,第一次成为纪录片的主角。
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巷道
“1路公交车贯穿长安街东西,沿线经过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被北京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一路’。”总监制、总撰稿陈大立说,这条运行了一个世纪的“大一路”,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巷道,记录国家从衰败走向富强的变迁史,讲述了北京城市的百年成长史,也描绘出一幅幅这条城市道路沿线与“公交人”家庭生活蜕变的百年图景。
为了重现百年前的历史,《一路百年》使用了大量史料,并与CG动画相结合,“这100年也是摄影技术发展的100年,在这100年间有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甚至是影像资料”。总导演邢川说,影片收集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老的影像,并且通过后期的AI技术修复了一些有破损或者画质不清的老照片,甚至进行了上色,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呈现。
于是很多年轻观众第一次见到了以1路命名的北京最早的公交车——1924年12月17日上午11时20分,第一辆1路有轨电车从正阳门开出。当时的有轨电车,内部由纯实木打造,在车的前部悬挂了一枚铜铃铛,司机在车行驶途中,轻踩脚下的踏板,车就会发出铛铛的声音,老百姓形象地叫它“铛铛车”。
怀旧感满满的车型变迁
历经一个世纪的变化更迭后,“大一路”如今已经成为北京最繁忙的公交线路之一。每天奔跑穿梭在“神州第一街”——长安街上,目睹着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出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讲述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万千。片中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大一路”公交车型,瞬间唤起几代人的时代记忆,怀旧感满满,这也是本片的亮点。
“我们拍摄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公交车型,而且是按照年代比较全面地拍摄。影片中拍摄到了公交集团复原最早第一代‘铛铛车’的场景,同时还有煤炉公交车,第一代的‘五七型’,就是红色的那种单机的公交车,还有第一代的无轨电车叫‘京一型’,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1路公交的主力车型‘黄河通道’,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一系列的公交车都有体现。”在邢川看来,“大一路”不仅是一条公交线路,更是一种时代发展精神符号和象征符号。
艺术指导吴琦说:“本片建构的第一组关系,是北京的公共交通史、城市规划史与党史、近代史之间的关系。公交车行进所展开的地理空间,其实就是一系列沸腾的人民生活现场。本片建构的第二组关系是站在民生立场来展开的点和面,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片长中有效建构承载‘百年’时间的空间框架,也要精准地选取颗粒感细节来打动观众。”
1951年的一天,一张没有性别限制的招聘启事出现在北京市电车公司的门前,一大批应聘者中,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女孩儿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宋淑慧。进入电车公司后先是当了几年售票员,经过系统学习后,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无轨电车女司机。
已退休多年的宋淑慧回忆说,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自己驾驶的无轨电车,来自新中国工人的灵巧双手和创造激情。在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工人们鼓足干劲,在一年的时间内用手工打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无轨电车。1956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无轨电车被命名为“京一型”, “一”象征着开元伊始,象征着北京公交车辆制造历史的新开端。
多年过去,当年的工作场景,宋淑慧老人记忆犹新,“乘客上车如到家,见面笑哈哈,以乘客为亲友,给乘客准备白开水、小人书、扇子什么的。售票员在到站了以后或是等红绿灯的时候,给大家来段快板书。车上搁一碗水,起站落站,这碗水不能洒,要保持车子平稳。”
车轮滚滚触动的集体记忆
作为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除了这些鲜为人知的个人回忆,“大一路”触发更多的还是这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20世纪80年代,“大一路”车窗外的风景也悄悄发生着巨变: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第一次皮尔卡丹时装秀,王府井出现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以及秀水街和CBD……不同的历史事件串起不同的沿线地标,“大一路”沿途的风景也成了社会发展的缩影,承载着整个国家在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质的跃升。
“长安街西侧的京西宾馆,当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这个位置开始讲起,然后再到一路通过长安街不同位置的变化,来体现改革开放的历程。”邢川说。
出生在1978年和改革开放同龄的常洪霞,是“大一路”的司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公交司机”。从业20多年,沿线27公里的大小46个路口,28个红绿灯,哪段路上的井盖多、哪个路口的行人和车辆多,常洪霞都烂熟于心。每到这些路段,她都会提前采取措施,不会让乘客有任何颠簸感。
“公主坟桥上有一个小上坡,每次上桥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跟我们城市发展一样蒸蒸日上的变化。”就因为常洪霞的这句话,艺术指导吴琦想到了一个拍摄方式,邢川带领团队将这个视角在片中得以体现,“我们一开始是站在公交车上拍摄,长焦推上去,但实际上还不足以体现她说的那个爬坡感觉。所以我们后来又专门去车拍,把机器架在车前面贴近地面的角度,去拍摄慢慢爬坡的场景”。
“当晚8点多钟,我们车正行驶在长安街上,突然街上涌出了好多人。大家放慢车速,所有的汽车都在鸣笛,互不相识的人们击掌欢呼,好多人看了这个场景都热泪盈眶了。”售票员马辉这样回忆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奥成功的夜晚。
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让北京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而长安街同样是这两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一路百年》所要呈现的是用‘历史的车轮’作为隐喻性视觉化象征,以此讴歌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向前的伟大史诗,从而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道路一路向前。”总监制、总撰稿陈大立说。
从依赖进口、改装卡车,到实现国产、科技领跑;支付方式从月票、纸票、IC卡到现在刷码乘车……如今行驶在长安街上的新一代“大一路”,因为身披中国红的18米海豚型车体,被网友们戏称为“高颜值,大肚量”,而在更亮的颜色和更宽的“胸怀”之外,还有320毫米低地板这样更低的“姿态”,加上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都让人们感受到更人性化的贴心。
每逢节假日,“大一路”上总是挤满了乘客,不只是因为这条线路途经北京的多个重要景点,很多乘客更是慕名而来,专门体验它的特色服务。每个黎明到夜晚,清洁能源驱动的“大一路”,静默无声地搭载上万人,奔走在各自的生活里,每天都在悄悄改变,又像一切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