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下简称《红楼》)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召开。本次座谈会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北京大学指导,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
《红楼》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和青年学者陈斓共同撰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授作序推荐。
出版座谈会上,《红楼》作者韩毓海谈到该书出版时“感慨万千”:“从写观念史到写社会史,我感觉,重点是写人。有一个词叫‘因缘’,这些人为什么汇聚在一起,是为救中华人民于苦难。”
《红楼》作者陈斓回忆该书的创作时感慨,如何写出新意,打动年轻人?首先要打动自己。“邓中夏是1917级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一百年之后,我成为2017级研究生。这些师兄师姐亲切得像我的同学一样,我很关注他们当年怎样去找人生的出路。‘找出路’,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都要面临的一个人生命题。这本书,也是两代青年的一个对话。”
出版座谈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表示:“《红楼》是一本关于孕育和寻找的书,革命先驱对道路、初心、方法的寻找贯穿始终。作者用一贯的磅礴叙事,写出了20世纪初的北大红楼。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激情的党史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表示:“这本书挖掘出我不知道的史料,鲜活生动,吸引人一口气读完。历史能够给我们真正的智慧、底气、勇气。”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祝彦认为,该书有正确的党史观,以严谨的学识进行叙述,富有情怀。“有史、有实、有事、有论,文章抓住细节、关注细节,但是没有拘泥于细节。用大历史观驾驭史料,摆脱了细节化与碎片化的倾向,功力深厚。”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说:“《红楼》思想锋利,风格犀利,我觉得很有价值。这本书既是我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成果,也是下一步党史学习常态化很好的教材。”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馆长杨家毅指出:“《红楼》从逻辑的必然、历史的必然,深刻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该书内容丰富,写作手法新颖,可读性强。”
《红楼》甫一出版即入选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党建网“党建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新书,被誉为一本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永久奋斗传统、勇毅建功新时代的优秀之作。
(本文图片由座谈会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