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从清华路到汶川县,她说,人生是不能退的

来源: 清华大学2023年03月01日

二十年前,她是复旦毕业的上海姑娘,第一次走出城市,奔向西部进行志愿服务;十四年前,清华硕士毕业,她果断坚毅,投身汶川重建,扎根基层,在热爱的土地创造涅槃奇迹;十余年后,她依然心怀理想,推动落实民生实事,一路奉献,奋斗不息



她,就是扎根灾区重建的清华女生、现任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副区长的程莉

程莉在茂县中国古羌城


听,是什么在召唤

多年以后,程莉依旧清晰地记得2003年夏季的那一天,才本科毕业的她,从上海搭乘火车出发,一路向西。她的目的地是云南省永胜县金官镇——当时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她将在那里完成一年的志愿服务,不寻常的人生路也自此开启。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带队送行,大家穿着统一的T恤和帽子,在月台站队,聆听出征讲话。父母和闺蜜送行,分别时抱头痛哭作一团,好似生离死别。”程莉回忆说,依稀记得三天两夜才到昆明,有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坐那么久的绿皮火车。


“炎炎夏日,一路黏黏糊糊、迷迷糊糊,亲身感受从一马平川,渐入地无三尺平的地界,随着进入西部地区,火车越来越颠簸。”大家来自上海不同高校,彼此都不认识,她又恰巧一个人被分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与其他同学都不在一地。昆明集中培训后,又连夜坐长途大巴盘山小路,历经十几个小时到县城。县城到工作所在乡镇,又要坐几个小时车。

程莉下乡时脚上的鞋


当年,正值国家正式实施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综合表现优异的程莉放弃了保研资格和出国留学的机会,选择成为首批志愿者。人生的前22年里,她都生活在上海,这次奔赴西部,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城市,走进农村。


彼时,全国计划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在金官镇财政所服务的她被安排进行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她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用自己的眼睛和双脚丈量中国农村,一点点丰盈对国情社情的认知。


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很快结束,2007年,程莉赴往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继续深造学习。在完成课业之余,程莉还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会“财富论坛”总导演、作为奥运志愿者服务于国家广播中心……对于人生,她从不自我设限。


在清华园求学的两年中,要论对程莉人生轨迹的影响,或当属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一次灾区调研。震后两个月,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地震灾后重建基础调研。程莉有幸参与其中,在之后十天的时间里,她深入汶川县映秀镇等极重灾区实地调研,一边完成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一边进行实地考察。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片阴雨之中,我第一次走进汶川。折成几截的百花大桥,一片废墟上映秀小学唯一挺立的旗杆,飞天而降杵在路肩的巨大山石,横贯地面的宽大裂隙……”巨灾之下的废墟与伤痕,废墟与伤痕之上人们的绝望与不屈,都带给程莉强烈而持久的冲击。她隐约感受到了某种召唤——公民意识与家国情怀,还有服务社会的理想。


既然认准了自己的理想与兴趣所在——投身公共事务,尽最大努力贡献公共事业,便只顾风雨兼程。她说:“理想是唯一不可放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硕士毕业的当口,她为何放弃被多个单位录取的机会,转而选择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当一名选调生。


2009年的那个春夏,在程莉回忆中一定是非常明亮而热烈的。正青春而意气风发的她,即将踏上追逐梦想的旅程,化身为内心自我演绎了无数遍的“英雄”,奔向那广阔无垠的天地,放手拼搏,畅快闯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融合在一起。毕业典礼举行完的第二天,程莉便抵达汶川报到。“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奉献,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深为清华骄傲,我们愿意担当。”在MSN个人签名档,当时的程莉这样写道。


勇赴震后汶川

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北融藏羌腹地。这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程莉入川的第一站就在这里。她先是在汶川县委政研室担任普通干部,两个月后到三江乡,次年一月到水磨镇任职。在汶川期间,她一共在两个县级部门、三个乡镇工作过,其中水磨镇时间最长,从镇长助理到副镇长再到镇长。再之后,程莉调到茂县任职。从汶川到茂县,程莉在阿坝基层一干就是10个年头。


扎根基层的那几年里,没有什么天之骄子,有的只是“灰头土脸”的基层公务员:住的是简易房,要跑出去上公厕;因为灾后经常停水停电,洗澡和取暖都成了难事,程莉已经数不清,自己穿着羽绒服裹着被子、哆哆嗦嗦度过高海拔冬日里的多少个漫漫长夜,连续数月在炎炎盛夏每日用水只有靠自己去消防车接来维持。


“长期‘5+2’且白加黑,完全没有周末休假的概念,连续数月上班、每日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程莉回忆说,“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当地地质条件极其脆弱,尤其历经“5·12”及之后持续不断的大小余震,频发次生灾害形成更大威胁。据程莉说,除了台风、海啸等沿海的自然灾害,她经历了其他几乎所有的灾害形式,如:地震、滑坡、泥石流、高位垮塌、洪水,等等。


还有一次,突然得知领导要来视察,她虽然对汇报的内容成竹在胸,但感到形成书面文件更详细更直观。但当地又没有能够打印的门店,只好独自一人坐长途车深夜赶往成都,找到一家肯加班的店守了一夜,赶在第二天上午拿着材料回到映秀。为了加快工作节奏,程莉经常选择夜晚赶路往返县城和村镇。


还有一年,一个乡镇突发高位垮塌,一个村组几十户人家被瞬时掩埋。情况紧急,汽车开不进现场,时任茂县副县长的程莉只好提着东西半路拦摩托车深入救灾现场,头一回“反对”领导让女同志留守县城指挥部的指示,坚持在倾泻的山体下驻守,开展现场救援善后工作,带领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一起徒步翻过垮塌山体,深入灾区转移被困游客。整整72小时,不休不眠、实在累了只有随处席地而卧,更别提洗漱之类的日常需求。“那是真正的‘战斗’状态,72小时下来,人一下子就垮了。”程莉说。


这一路,确实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艰难。没有人知道,她那略显单薄的身躯里,到底潜藏着多大的爆发力和耐力。“自己选的路,咬牙爬也要爬过去”,她总是很平静地说。

茂县624山体高位垮塌时,程莉指挥转移游客。


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诚实追逐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奔赴自己的理想——这或许是她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更显坦然和坚韧的原因。她说:“从来没有也完全不会后悔,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去汶川。”



成为奇迹本身的一部分

汶川灾后重建牵动着全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当时自己接触的工作平台、工作要求乃至关注度都很高。程莉说,这种特殊性,确实让困难和挑战放大和倍增,但自身的收获和成长亦同样实现放大和倍增。


在负责当地对外宣传工作期间,程莉打破常规,首次通过制作发布形象片来向外界传递来自这里的声音,让人耳目一新,该形象片也因高水准而获评全国广播电视类大奖。针对当地灾后发展的方向与定位问题,她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出充分发挥好灾后重建设施作用,立足震中映秀等地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会展业助推汶川文旅腾飞。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支持下,县级博览事务局应运而生,程莉主持新机构工作。

我们就是在这崭新的图纸上,开始全新的工作和事业。”

程莉骄傲地说。多年以来,程莉一直笃信,做势和做事同样重要,“势嘛,就是趋势、势头,做工作一定要敢于守正创新。”


在担任县博览事务局副局长主持工作期间,她不知疲倦、不懈探索,邀请咨询公司完成了极具国际视野的县级会展产业规划,还积极进行“拓网行动”,推动建立与多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借智借力、开山劈路。


在汶川工作期间,一些重大接待任务和重要活动中,她会穿上当地独具特色的羌族服饰,当“导游”做讲解。“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参与创建了汶川三个4A景区、一个5A景区。”灾区第一个4A级景区创建工作,是程莉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2013年,汶川特别旅游区突破性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涵盖水磨、映秀等3个乡镇有关区域,程莉时任水磨镇镇长。


“我们一个小小的乡镇,承接的都是国家级规格的会议甚至一些国际性活动。”程莉不无自豪地说。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灾区重建的支持和认可,也是对他们这些常年在一线参与重建的“战士们”莫大的肯定与历练。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水磨镇举行时,身穿羌族服饰的程莉。


时间是最忠诚的记录者。锚定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的目标,不过几年时间,那个曾经相对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工业基地,一举跃迁为热门旅游胜地。


文旅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藏富于民,而且以其开放性的产业特点,新的观念伴随着人流一同到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抬升了当地社会文明的水位。直到现在,提到水磨镇的城镇公共环境水准,程莉都自豪感爆棚。在她看来,这就是最有说服力也最鲜活的注脚。有一次她在与当地一村长交流时感慨,灾后重建至少让当地向前发展了30年,谁知村长信誓旦旦地“反驳”道:“你说的不对,至少50年。”


在程莉的字典里,灾区重建不仅指向经济重振、社会重整,还包括文化重生。她努力促成四川音乐学院与当地小学的培训合作,教孩子们音乐的老师有了,学生自己的管弦乐队也“活”起来了。


“要知道,那可是10多年前,只有上万人的西部边远小镇。”时隔多年,这件事带来的触动,程莉仍感受如昨。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但它作为一个标记物,提醒我们当地的精神和气质正在发生变化。


重建后的汶川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获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评语是:“水磨重建奇迹,为世界贡献了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创新经验”。


从毁灭走向新生,任谁都无法不被发生在汶川的奇迹所震撼。而程莉不仅见证了这一切,甚至就是这奇迹本身的一部分。她清楚地知道,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连同对责任与使命的理解,对精神与信念的体认,对勇气与自信的唤醒,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坚固而有秩序,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她自己。


“人生是不能退的”

程莉始终心怀改变世界、帮助他人的情结与理想情怀。她渴望在自己的范围内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在现实的世界对别人和周遭环境能有积极的影响。也许,这正是她定义自己的方式,也是之后一连串人生选择的起点。


她犹记得那一幕。还是初中生的自己,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一口气读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热泪盈眶。贝多芬面对人生苦难与不公的不屈与韧性,对抗命运的强大意志、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和革命理想,带给她强烈的触动和持久的震撼。在书中,作者摘引贝多芬语道:“我要证明,无论是谁,只要他的行动是善的,高尚的,他一定能靠了这些德性而当得起忧患。”译者傅雷在序言中自陈,“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


近30年后,当初的小女孩早已成长蜕变,当某一天她无意间重新翻开这本书,仍被瞬间击中。不过同样的热泪盈眶背后,已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感悟。2021年8月,当时已经在四川省发改委工作的程莉,在中组部关于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干部交流机制的安排下,交流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任职副区长,分管民政、市场监管、对口协作、文旅、残联等工作。


东西部的跨省调动,对程莉而言也是一次重新开始。自己也尽快熟悉融入,继续在其位谋其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十多年来,可以说程莉的思考和视野从未离开国情民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治理现代化需要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投入其中,安下心来,沉下心来。而对于这些一路没经历过太多磨难的年轻人来说,尤其需要磨砺自己的共情能力,“如此才能真正体会群众的疾苦、贫弱及需求,基于此的工作也才能扎实务实,也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关切。”


眼下,程莉也正在身体力行帮助当地一位特殊青年,推动落实民生实事。程莉在兔年春节走访慰问了一位困难残疾人方瑜,出生后脑瘫落下终身残疾,基本丧失正常行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未能接受正规教育。但这位女孩坚持通过对着电视自学的方式,到十几岁时达到了阅读无障碍的程度。方瑜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用脚趾操作手机和电脑,实现交流和协作。当程莉询问她新年愿望时,她用脚趾在手机屏幕上敲出“加入作协和出版诗集”。程莉已经帮助她实现了第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她更多梦想成真。

2023年初,程莉慰问方瑜。


“人生是不能退的。”这句话,程莉说给这位身残志坚的小朋友,又何尝不是说给一路风尘仆仆的自己。


那年,本科毕业,她欣然选择奔赴西部做志愿服务。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城市,走进农村。


那年,如愿清华硕士毕业,她毅然选择震中受灾的四川汶川作为基层工作的起点。之后的十多年里,她努力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向下扎根,向上拔节。


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程莉都大胆选择了不寻常的那一个,当然也是更难走、更难以预料的那一个。其实已经很难说清楚,想要投身公共事业的念头何以萌发、生长,但她清晰地知道,借由此径做有意义的事、奉献社会是自己诚实的理想。


一路走来,不是没有趔趄和磕绊,但她从未质疑和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这么选。”她说,“理想是我唯一不可放的东西。”


理想,就在汶川凤凰涅槃的奇迹中,就在阿坝老乡的笑靥中,就在她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一个个梦想中。如果问她未来在何方,程莉大概率会回答:“就在前方。”因为,“人生是不能退的。”

【责任编辑:曹竞】

“2022·天府风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7 10:45:12

《邮票动物园》:来,逛纸上动物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7 13:51:02

《中国奇谭》:国创动画在传承中创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6 23:55:33

重走古丝绸之路 跟着单霁翔探秘千年古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6 23:55:35

“大一路”驶过百年北京城

中国青年报2023-02-23 06:20:44

《我的节节·龙抬头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1 21:21:57

粤港澳青年汉服文化交流活动在广东江门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1 19:16:41

去国博赴一场“宋元海丝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1 19:16:45

知乎发布2022科技榜,科学答主最爱航天领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2-21 15: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