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为常”的经验下,藏着深刻的意义
人类学为思考现代社会提供了极为有益的路径。 视觉中国供图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第四版) [美]卢克·拉斯特 著 王媛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有的关于人类学的概括性介绍主要包含两类文本。一类是专业教材,有着标志性的抬头和“禁欲式”极简主义的封面设计,学术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散发着严谨的气息;一类是大众读物,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趣味性的案例吸引读者,精选某些主题展开阐述,行文适读性强。而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合作民族志的倡导者卢克·拉斯特的《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在严谨扎实的学术著作和读者友好的大众读物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阅读此书,你会时常惊叹于作者如何能把人类学研究说得又深刻又亲切。书中描绘了全球不同地域、场景和族群的照片,配合着娓娓道来、鲜活的故事,为教科书式的作品增添了许多趣味,提供了更广阔的联想,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而且,拉斯特很好地处理了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图片恰如其分地帮助读者理解,又不喧宾夺主,两者共同展示了人类多元的文化面貌。
人类社会“迷失在时间中”
如果要总结卢克·拉斯特成书的思路,那便是先连续后分散。书中第一部分集中介绍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等基础假设和概念,从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谈起(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并引入博厄斯的故事),聚焦对文化的界定和人类学研究(文化的意义及看待它的方式),又转向民族志研究方法的介绍(田野调查和书写文化)。第二部分的叙述比较松散,探究了四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变迁、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此种行文结构背后透露出作者想要重点实现的三个目标:概述从博厄斯开始的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历史,为比较分析文化提供概念工具,通过实例展示人类学与当代问题的相关性。个人认为,在展示人类学视角如何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解,并在应用层面发挥作用的阐释上,作者的表述更成功,也最具吸引力。人类学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成为勾连起学术与生活、学者与大众、理论与实践的通路,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本书的开头从变迁和进化的故事讲起,搭建了舞台并悄然拉开帷幕。18世纪至19世纪,人们对变迁观念的争论伴随着一连串事件展开。从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地质和生物的变迁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斯宾塞将进化的概念迁移到社会文化中却成为事情朝极端方向发展的开端。由“适者生存”催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种族歧视甚至种族灭绝的“理据”。
现代人类学正是通过批判当时盛行的种族思想和社会进化论而确立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博厄斯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比较研究后强调,每一种文化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理解,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并无优劣高低之分。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需要,社会或文化创造不同的技术来满足这些需要,族群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差异而非生理差异来解释。博厄斯的观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但他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以及他的学生们构建了美国人类学的基本框架,并不遗余力地证明,人类行为是建构在文化而不是生物属性上的。
当今世界,思考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反思社会达尔文主义仍然有必要。因为将生物和行为等同起来,并以“科学”的名义合理化种族主义的行为,还在发生着。作者曾在讲述变迁的故事时说:“所有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时间中’——每个曾经存在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中。”在时间长河里,人类学的研究如何推进认识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便是重中之重。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给出人类学界最著名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经典在前,拉斯特却希望更进一步,没有简单地罗列文化事项,重在解释文化机理。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共享并相互协调的意义系统,通过人们习得的知识而传达,并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付诸实践”。作者引用一句颇具禅意的话,“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指出文化具有作为表象的“事物”和作为内含的“意义”两个层次。信仰、习俗、法律等文化的副产品或创造物不可被误以为是文化本身,实是为我们指示了更深层的人类意义。然而,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会在许多时候,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略掉表象背后的更深一层的价值。于是,人类学家试图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呈现“事物”“意义”及两者的联系,并赋予大众这样一副“文化透视镜”。
书中用一组排比句描绘了文化的复杂性特征,“文化是模糊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混乱的而不是和谐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停顿的,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深不可解的,是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于是,研究文化便成为一大挑战。好在人类学为比较分析文化提供了一套概念工具和系统方法。例如,整体观提醒我们,人类学最终是在人类所有复杂性中理解人类存在状况,比较法则是寻找自我和他者在各个方面的相似和差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主张的民族志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方法,提供了从参与观察和“本地人视角”到文化书写的一套规范性要求。
“从评判转变为好奇”
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便利并没有直接带来人们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的结果。人类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挑战“常识”,改变固有观念,并切实影响社会行动。书中呈现了许多族群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帮助读者站在人类更广阔的视野,以文化多元和包容视角看待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并反思和理解自身。
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个社会或文化必须以其自身的情况来理解,从那些创造和实践文化之人的视角去细细品味。这的确是个挑战,因为在多年的生活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基于自身经验看待世界的倾向,即民族中心主义。因而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虽然完全去除民族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了解自己可能产生的偏见后,能够达至某种理解。拉斯特用自己的体验来说明尝试理解的必要性和结果。他在电视上看撞车大赛时,将其视为“为了取乐而毁坏东西的行为”,直到亲身观看之后,“从评判转变为好奇”,即便不能完全理解,但已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
拉斯特对文化相对论的推崇无疑是延续了博厄斯的传统,但他也批判将文化相对论走向极端,因其会引发漠然的心理,面对残酷的暴力、屠杀置之不顾。近年来的研究也指出,对文化相对论的错误理解可能强化自我和他者的区隔,进而阻碍人类学家更严肃地看待他者。
拉斯特在书中各处都一再倡导了解他者以反观自身,这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思想。我们同他者的关联在于我们共同面对普遍的人类问题,并生活在共同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文化中。世界人民应该共同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理解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等文化问题的复杂性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对文化的整体理解。书中第二部分的章节就向读者发出倡议,从社会性别视角理解性别不平等并行动起来,反思家庭观念的变迁和责任感的弱化,消除知识和信仰的等级划分。
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社会行动,人类学的价值都是值得深思的。拉斯特试图告诉读者,人类学不是书斋式的闭门造车或空想家眼中的海市蜃楼,而是为思考现代社会提供了极为有益的路径。人类学是一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学科,它追求真理的精神永垂不朽,它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成为永不消逝的印记。
自我和他者之间来回穿梭
不同国家的人类学具有各自的学术传统,拉斯特的书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传统,特别体现在对文化相对论的重视和对种族主义不吝篇幅的批判。遗憾的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学研究被大大忽视了。欧洲人类学传统中除了介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外,法国人类学传统中不可忽视的涂尔干和莫斯等人并没有提及。从具体内容上,仍有人类学的许多分支领域并未着墨。
可见,与一本试图呈现人类学完整图景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相比,本书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没有试图包括所有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和分支领域。然而,作者本就不想呈现一本大部头著作,正如序言中写道,“我无意以这本小书取代更详尽的人类学研究。我的目的在过去与现在都是较为谦逊的:写作这种相对短篇的书稿,目的是精选出一系列议题,激发大家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而且,作者为了提供更广泛的关联性,在修订版中增加了“此时此地的人类学”板块,分享更多现代性和创新性的话题,以回应新时代和技术革新背景下的人类学挑战。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是对人类学的一个坚实的介绍,与其他同类书相比,它更具读者视角,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作者以朴实的文风和精选的案例一步步把读者带入民族志所传达的情绪、情感和情境中,又以理性思辨和批判性反思引导读者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自我和他者之间来回穿梭,帮助人们看到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之下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