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一位共产党员与地灾科研的“半生缘”丨唐川:落尽流石,一马平川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2021年12月04日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了一批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中,我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唐川同志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也是此次表彰我校唯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7月1日唐川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恰逢盛世,与有荣焉。他用半生的科研和奋斗注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该有的作为和担当。


从陪同外国教授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到编订第一部关于汶川地震的大型英文专业图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从“西藏与内地生命线”川藏铁路的选线,到我国超级工程项目YX大型水电站的选址(泥石流灾害问题);从连夜奔赴汶川大地震震区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的防灾减灾方案确定……


在唐川教授的认知里,对泥石流等地灾的防治和研究是长期而持续的,是他一生的事业和使命,就像他对共产党的忠诚和执守,是一辈子的初心与光荣。


■ 将初心磨成匠心 · 勾勒祖国交通要道 ■



2021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拉萨至林芝)建成通车。这是西藏自治区开通的第三条铁路,国之工程,意义非凡。


复兴号高原动车组为党献礼,锃亮的列车驰骋在雅鲁藏布江上,穿过最长风积沙隧道,在雪域高原上空留下阵阵轰鸣……复兴号动车组就此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世界屋脊也进入了“复兴号”时代。


看到列车安全平稳地停靠在林芝车站,参与拉林铁路项目前期地质灾害调查及线路方案比选的唐川教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拉林铁路的筹备早在1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唐川在最初就参与到拉林铁路的地质选线工作中,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规避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泥石流对线路安全问题的影响。


按照构想,川藏铁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间,中间点缀着变幻多姿的湖泊和纯净宏大的冰川,堪称人间仙境。然而,这美景却遭受着冰湖溃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扰,美丽中带着哀愁。


▲2021年4月唐川教授前往西藏墨脱考察泥石流途中


冰湖溃决泥石流是高山冰湖溃决洪水引起的突发性泥石流,一旦发生,常常形成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链,对铁路造成的损失更是毁灭性的。


冰湖溃决的影响因素包括冰川累积面积和厚度、冰湖大小及储水量、湖堤结构与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冰湖溃决泥石流无法从根本上治理,且对冰湖溃决泥石流预警技术研究,也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国际性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国外规避冰湖溃决采取的办法,是用直升机将冰湖中的雪水抽下来,可这种方法在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好比“登天”。


避险大于抢灾。


2009年起,唐川带领其团队成员对拉林铁路段的294条泥石流沟和40多处冰湖做了精细的考察和遥感解译,评估了沿线重大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风险。


选线是个精细活,地图上的一毫米,可能就是好几个灾害点。唐川团队将成果报告一条一条地与这些泥石流沟依次比对梳理,设计了多种先进的数值模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与其它地区的灾害进行对比……这些努力为铁路的选线决策多次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终,一条全长435公里、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时速16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蜿蜒贯穿在青藏高原……这条铁路选线非常是如此讲究,在兼顾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尽览川藏迤逦的风光。


人烟罕至的青藏高原,也继2006开通的青藏铁路格拉段、2014开通的拉日铁路之后,迎来了第三条铁路。


■ 秉承党员理想信念 · 响应国家战略 ■



在高原,唐川一次次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深入虎穴”,他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处上端,从松散物源找到泥石流最初的“秘密”;在沟谷,他不放过任何岩石泥沙的典型样本,“顺藤摸瓜”,在散乱的自然“证据”中追寻泥石流规律的根基。


▲唐川教授在汶川震区与国外学者交流


2008年起,他承担汶川震后恢复重建重大工程——成都经九寨沟至兰州铁路的泥石流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完成了沿线特大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为确定线路和桥位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


2009年起,他多次深入西藏高山峡谷区、沿江库区,把雅鲁藏布江的急流险滩作为科研一线,完成雅鲁藏布江第一座水电站—藏木电站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半生科研,困难众多。然而,当科研遇到瓶颈,科考遇到危险,他总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内化在每一次的“危”与“机”,他经常和团队说,这些就是他精神上的“钙”。


随着我国2000-2020“全国十二大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的进展和投产,2020年后,我国水电开发的主战场逐渐转向藏东南地区,并启动具有战略意义的“藏电外送”工程。也意味面对的是更加宏伟艰巨、技术复杂和意义重大的水电建设任务。


国家战略,深计远虑。


2021年一开春,唐川接到了YX大型水电站选址涉及的重大泥石流影响的调查任务。第一时间,他和团队赶赴西藏墨脱。在罕无人迹的深谷考察,唐川团队又遇见了“老朋友”蚂蟥,不仅裤腿和鞋内时常被它们“偷袭”,累了在草丛里躺一会儿,起来就是蚂蟥爬满背……这还不是最难的,由于工作区特殊,所需的资料和数据严重缺乏,也不能进行无人机飞行。


▲野外午餐时的交流


怎么办呢?这里做科研,还要靠“笨办法”。唐川和团队成员化身“考古队”,认真梳理当地区域人文和科研的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可以借鉴的蛛丝马迹。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唐川运用长期积累的泥石流研究经验耐心指导和启发大家,一个尽可能“完美”的水电站选址方案渐渐在纸上成形……


川藏铁路、成都-兰州铁路、西藏藏木水电站、YX水电站项目、大理-瑞丽铁路、丽江-香格里拉铁路、金沙江、大渡河流域多个水电站……这些国家级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都与唐川紧紧联系在一起。


数十年如一日,他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中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栉风沐雨不畏艰险 · 深入救灾第一线 ■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川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事们一同,立刻赶到抢险救灾第一线。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在青川、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山峰高耸,余震连连,他毅然决然地深入现场,成为了第一批救援人员。


汶川地震以后,山地区域的地质环境更加脆弱,使整个震区滑坡、泥石流活动异常强烈,几乎每年雨季都会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北川、舟曲、清平、映秀的泥石流灾害甚至达到了“教科书”级别……


唐川带领团队,在汶川地震区率先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重大泥石流灾害分析预警预报工作。在他的表率下,他带领的研究生们都不畏艰险活跃在调查第一线,以李为乐、周伟、常鸣等年轻教师为代表的团队成员多次冒险进入灾区调查,并成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制图的年轻骨干力量。他们先后完成了对青川石板沟堰塞湖、绵竹小岗剑堰塞湖、映秀堰塞湖、汶川七盘沟堰塞湖等调查和评价工作。


▲唐川教授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师生讲解泥石流成因


在上百次奔波之后,汶川地震引发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运动特性和成灾规律,唐川都在第一时间发表双语论文。在上百篇论文面前,唐川认为自己是在跟大自然抢时间,“我必须在这些重大时间节点把灾情和分析第一时间介绍给国内和国际的同行,提供基础信息和最新的研究视角。”


为了和灾情抢时间,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撑数据,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他牵头编制完成了《四川省30个重灾县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图》《四川省39个重灾县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价图》,为汶川重建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外,他还负责和多名国际著名学者合作,在2018年完成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图集》大型英文图集。这部厚重的汶川地灾“百科全书”为国际研究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渠道,它不仅全面展示了汶川地震十年来,震区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还系统地阐述了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制图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因为在抢险救灾重做出的巨大贡献,唐川先后被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表彰为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然后,他这一行,并不只有科研和掌声,危险和心酸也总是如影随形。


2011年8月13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暴发了大规模泥石流。此次泥石流阻断了岷江,规模比一直沿用的模型计算结果要大出10多倍,一场人类与泥石流间的“生死较量”正在发生。唐川身临一线,冒着生命危险调查泥石流发展趋势,观测现场堰塞湖水位,以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席不暇暖地开展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


在暴雨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三个处于极度危险的灾民身上,他们站被岷江激流洪水围困的屋顶上,不停呼救,下面湍急的浊流吞噬了救援队的绳子,大家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生命在眼前凋谢,无能为力。


唐川一夜无眠,他无奈又痛心地说:“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那些危急时刻的场景仍然时时映刻脑海,让唐川在泥石流的研究中日日感受紧迫。哪怕遇到再多的打击和困苦,哪怕得到再多的荣誉和成绩,唐川始终对学术“一往情深”。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唐川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他感慨道:“60年弹指一挥间,我只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作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感谢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份荣誉。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为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和考察的一线,因为“工作着是幸福的。”这也是来自泥石流研究世家的唐川,从小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


■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 做一流学科建设的领航者 ■



唐川的父亲唐邦兴是我国泥石流研究的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母亲刘琼招亦是我国知名的地理学家,两位老人毕生致力于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父亲在75岁高龄仍多次前往汶川地震灾区。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唐川的品格和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小体弱的母亲,加之因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积累下的伤病,2004年时缠绵病榻。唐川深深自责大学毕业以后就远离父母,没有尽到儿子应尽的义务,2005年为了能够到成都照顾母亲,在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教授的真诚邀请下,他来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从事地质灾害研究,肩负起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泥石流模拟实验室和组建泥石流团队的双重任务。


2006年,为了申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是硬件中的重要一步。由于时间紧迫,大型泥石流模拟装置的结构研制和组装图纸需要在20天内完成,唐川毅然立下了“军令状”。



在当时,泥石流模拟装置属于小众化的试验仪器,国内外没有专门的生产商,需要自己设计生产,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这些困难反而激发出唐川的干劲,他翻“烂”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一边拿出画笔设计图纸当起了“工程师”,一面联系机械加工厂商,全程参与仪器的土建安装,最终赶在专家现场考察前,完成了泥石流模拟装置,并亲自指导实验,为现场专家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泥石流起动-运动循环过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做出了重要贡献。


▲泥石流团队成员在大型泥石流模拟实验厅合影


一个一流的科研平台少不了硬件,也少不了国际化“外援”这个“软件”。对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前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荷兰籍Niek Rengers教授就是一位“贴心豆瓣”。


▲唐川教授在荷兰特温特大学ITC与Jetten教授交流


▲唐川与Niek在丹巴


Niek教授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曾任7个国际期刊编委,在重大工程建设的灾害风险控制、对地观测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曾受邀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亚洲、非洲、中美和南美洲等的19个国家进行项目咨询和科研合作。


2006年开始,Niek 教授在实验室主任黄润秋的邀请下担任我校特聘客座教授,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10多年亲密无间的合作研究。


毫无疑问,Niek的加入让实验室的地质灾害应急实力如虎添翼。当时任实验室副主任的唐川分管外事,他与Niek教授的合作,从筹备国际会议,到沟通多家国际机构大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从提高实验室人员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水平,到邀请著名学者前来工作……在他们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的国际合作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可以说,Niek 教授将欧洲的灾害风险理念和评价体系引入中国,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地学界培养中青年人才,为提升中国工程地质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巨大的努力。


2014年,黄润秋教授部署为Niek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唐川则负责申报书的撰写和进京答辩。申报书和答辩PPT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唐川为此收集整理了Niek职业生涯中所有的学术贡献和人文贡献,日夜修改、完善资料……最终在答辩场上,唐川全面而流畅地展示了Neik的杰出贡献,并获得了成功。


Neik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是四川省内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第二年,唐川还陪同Niek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Win Geerts大使也在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庆祝酒会上,特别感谢成都理工大学给Niek教授提供的研究环境和支持。


1987年6月,唐川光荣地加入了的中国共产党,已有34年党龄,纵贯半生,是唐川继承家风与衣钵,在泥石流科研领域“开疆拓土”的前半生,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与他的团队也站在了“披荆斩棘”下一程的起点。


唐川依然时常提起妈妈刘琼招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段名言,即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不断地追逐梦想实现的过程中,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舍身忘我,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不已,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唐川铸进生命的精神谱系。






■ 人物名片

唐川,中共党员,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曾任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遥感与GIS应用与环境地质等研究。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文丨曾灵 何茜如

排版丨李宗瑜 

校审丨赵一蕾

责编丨张爱艾 王潇



 ↓↓ 点亮 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阅读 2737

赞50

在看15

写下你的留言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责任编辑:曹竞】

电影《凡人英雄》上线,描绘疫情之下小人物的奋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26 22:21:13

《我的小尾巴》第二季开播,看四组兄妹“相爱相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26 20:32:45

没有舞美、没有灯光,这群上海农民当上了“编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4:42:30

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她最新出版散文集《一切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1:44:39

来看现场版《相和歌》,《舞动经典》启动全国巡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0:01:38

去古代城市,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5 20:48:39

梦黄山之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6 11:01:55

“家庭 家教 家风漫说书系”分享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03 16: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