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中国“娃娃鱼”不再是“单一物种”!

发布时间:2018-05-22 09:0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今天

    俗称为“娃娃鱼”的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认为是“单一物种”,如今这种观点被打破。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最新研究揭示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组成,中国大鲵的保护面临着重大调整,亟需进一步评估和改进。

    这一研究成果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车静研究员、张亚平院士及罗伯特•墨菲教授团队领衔的国内外研究团队联合完成。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于北京时间5月22日凌晨在线报道了该成果。

    中国大鲵生活照(Robert Murphy 摄)

    中国大鲵是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到2米。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及美洲大鲵,共同组成了两栖类中的隐鳃鲵科。该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因而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

    车静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栖息地的连续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捉,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迅速减少,目前野外种群难觅踪迹,而由于缺乏显著的外部性状差异,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

    ——目前我国实施的保护是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的保护措施和市场化的人工养殖、放流增殖,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

    车静、张亚平和罗伯特•墨菲带领的团队自2007年开始了对中国大鲵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考察和走访,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单位和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品,进而对其野生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5月21日表示,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展了大量艰苦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采用非损伤取样和先进的基因组研究技术,通过对上千份样品的系统分析,“令人吃惊地发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的中国大鲵至少存在五个种”。

    这五个物种分别是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其分布地与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及钱塘江等水系流域。

    张亚平说,这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保护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起源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的隐鳃鲵科物种可谓‘活化石’,过去一直认为全世界只有3个种,突然增加到至少7个种,恐怕是谁都没想到的重要的科学发现”。

    这对中国大鲵的保护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团队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当作一个物种对待,且没有区分不同地理种群,这是无可指责的,但目前的研究显示,现有的保护计划的确隐藏巨大的风险。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科学家建议在最新研究基础上,对现有中国大鲵的保护策略和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

    记者&微信编辑:邱晨辉。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员团队。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