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分展场导览

发布时间:2017-12-14 16:18 来源:中青在线 

双城双年展一直关注城市与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向公众以展览、活动甚至实地干预方式讨论城市最热点问题、展示专业前沿探索,是兼具大众性、专业性和公益性的展览活动。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计划于12月15日在主展场南头古城开幕,同时在罗湖、盐田、光明、龙华选取了五个城中村作为深双实践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五大实践分展场都有其鲜明的建筑及文化现象,根据不同的策展主题诠释“城市共生”的理念。漫步罗湖的清水河铁轨,寻找曾经的物流荣光;到大梅沙尝鲜,搜罗“村市(是)厨房”的别样滋味;在光明迳口社区踏野,感受城市田园的生态景观;去龙华上围客家老村突围观展,挖掘废旧老宅的新价值,挖掘废旧老宅的新价值;重定义“在地文化”,在龙华浪口的虔贞女校,见证迁徙下的“故乡与他乡”。每一个实践分展场,都是你在城市“出走”的新方向!

五大展场分布图

01 深圳工业站(罗湖分展场)展览主题:深圳工业站策展团队:盒子艺术空间策划组:周力、刘可、方琦、何金芳、邓子军、何嘉雯、袁泽强、李乐、郭燕联合策划:何健翔/尤国强、满宇/李一凡展览地点:展期:2017年12月19日开幕,为期3个月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罗湖分展场,计划将于12月19日开幕,展期3个月。此次展览活动将以4大板块划分呈现:建筑(公共与个人)11个国际国内建筑团队、公共艺术6位在公共艺术领域知名的艺术家、工业站25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临时艺术社区9大项目。展览场地以深业进智现代物流分拨中心及1.7公里铁路景观线约3.3万平方米的线性区域为展览范围,展览场地将以3000平方米挑高6.3米的老铁路货运9号仓库和1600平方米停车场为主场馆,公共艺术将覆盖1.7公里的铁路铁轨沿线区域,临时艺术社区分布在108间商铺及3节列车货运车厢,展览场地将由土人景观全面建筑改造,展场即作品。3个月的展期将以一系列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组织和参与的各项活动贯穿,特别的展览空间及铁轨场地形态也将是一次不一样的艺术之旅。

现场实景

深圳工业站”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北部清水河片区,总面积约 3.3 万平方米,南北狭长约 1.1 公里,东临广深铁路,西临清水河村和清水河仓储物流园区,北靠 “二线关”,南临红岗公园,一直以来既是深圳仓储物流重要集散地,又是复杂混乱城市边缘地区,历史上是作为供港物资在国内的最后一个中转站,也称为“深圳工业站”,现在的工业站已经丧失运输和中转功能,之前与火车站共生的城中村也相应发生变化,展览场地与城中村相互叠加,交错形成一种符合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形态。

分展场的主题“深圳工业站”,巧妙地将主题概念与地名使用合二为一,鲜明地表达了本届“城市共生”的概念,同时又凸显了工业站作为历史和当今城市更新的缩影,以期待展览结束后,能成为后工业时代艺术转换的样板,媒介传播上的一个基地。

 

“深圳工业站”主题切入计划从建筑(公共与个人)、公共艺术、工业站、临时艺术社区四个维度回应“城市共生”展览主题,同时又与“深圳工业站”周边的社区,特别是清水村形成一个特别的“生产”关系。我们通过系列的在地艺术实践、讨论、放映、包括生产生活的组织,建构一个与周边社区既平行又交错的结构形态。对于“深圳工业站”的策划目标是:一方面对应现有区域在美学空间环境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最需要的活力的内核。另 一方面通过临时性扩散性的实践、针对性的项目(城中村)、包括生产与生活的组织,可以在技术方式、个体表达、 秩序的重新组织与结构,给予社区空间的建构更多的可能性、并给予相互的尊重。

我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中,但“我们所缺乏的,是对于处境的共同感知”,我们是否为此做好了看见彼此的准备,并且能够理解结构我们遭遇的共同秩序。只有在充分感知这样一个必然结构与偶然遭遇相互缠绕的、具体的现场面前,我们才有可能具备真正联合的基础。各种独立的艺术项目,围绕着差异性的认同与链接,去丰富社区关系的重建。我们分享不同的实践,通过放映、讨论、工作坊、实地调研,来认知一个城中村或者社区的方方面面;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我们又该如何工作,艺术家是否能够成为一位当代的巫师,链接不同的主体。这些不断发生的项目,只是一个契机与开始,深圳也许能够成为链接东南亚与内地的中转站。我们面对各自的语境,交流彼此的认知与经验,觉察问题的核心,并提出具有生产性的落地方案,同时在实践中梳理与修正。没有问题最终能在局部的现场独自解决,彼此的合作并非是一种浪漫的情感或者只是停留在说辞上的姿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没有人能够独自解放,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工厂都是。

1.黄孙权+共艺术合作社团队(台湾) 2.李凤仪+张鹿鸣(香港) 3.李俊峰 4.丁卓蓝、张紫茵、张炜森、蔡翠茵、Jasmine Forest 、Jesse Clockwork、Jilli Gut 、陈家蔚、曾闻滴、杨文俊、郑珞璋、周智生、陈廷清、郭启丰、黄汉梁、黄晓枫、王思薇、谢柏齐、谢志德、何家豪、张宝宝(香港)+妳太甜(台湾)+刘声(广州)、郑飞鹏、姚盟(深圳)《家托邦》,原为2017年3月由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在香港油麻地发起的社区摄影项目,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项目,由二十多位摄影师在大半年时间中每周日下午为市民免费拍摄全家福。 5.“艺术到家”团体+陈百坚、张才生(香港) 6.上阳台(广州)  7.女工艺术节 绿色蔷薇(深圳) 8.西三电影制片厂(广州) 9.“南方以南”当代青年实践影展

02 咸味兜风,到大梅沙尝鲜(盐田分展场)

盐田分展场

展览主题:村市(是)厨房策展人:刘珩(建筑师、博士、教授、策展人)、杨勇(艺术家、策展人)展览地点:大梅沙村展期:2017年12月22日开幕

盐田展场位于大梅沙村,该村多年来被埋没在周边快速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为附近产业外来工提供了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衣食住行场所。

大梅沙村内古树周围

盐田分展场将通过建筑微改造的方式,将村内现有的零散空间梳理整合,并与生产方式统一起来,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和展览。建筑师与艺术家将配对合作,共同探讨未来城中村的一种崭新的更新可能性,为盐田留下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参考样板。分展场以大梅沙村约6000平方米的中心区域为展览范围,以10栋微改造建筑和1栋临时展馆为主要展览空间,通过三条共约500米的路径来组织整个展览流线,以一系列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组织和参与的展期活动为亮点。

大梅沙村中心广场

展览一方面通过建筑微改造和环境改造提升梳理整合大梅沙村现有零散空间,将创作、展览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统一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将艺术通过实验性质的种植、烹调的行动植入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建筑,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呈现装置、影像和互动作品。

 村市(是)厨房平面示意图

03 城市田园,在迳口踏野(光明分展场)

光明分展场展览主题:迳口复兴 —— 再造高密度,城市中的田园社区策展人:尹毓俊(建筑师,策展人)展览场地:迳口社区

既有与市内城中村较为接近的高密度村落,也有保留完整的自然村落,光明新区的城中村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形态。作为深圳生态农业畜牧业的基础,光明新区一直坚持自然景观、绿色生态与城市共同发展。散落在光明新区中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自然村落,在寻找城市更新方向上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迳口社区”是光明新区中自然村落的典型代表,社区有98%以上面积位于生态线以内,周边环山绕水,山青水秀。深双的介入将带来更多建筑改造与艺术创作的实践,从而起到激活社区的作用,为城市乡村复兴提供新的讨论维度。

“迳口社区”示意图

展览分为城乡激活、田园生活、在地文化生产三个板块,通过社区内的光明猪场,祠堂,三棵树广场等保留完好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结合展览空间的营造,为未来的文化生活和其他社区公共功能介入提供条件。

光明猪场

04 樟溪溯源,去上围突围

龙华上围分展场

展览主题:突围•共生:上围艺术部落可持续之路策展团队:未来+城乡营造学院展览场地:上围村展期:2017年12月22日 - 2017年2月20日实践分展场主办:龙华区人民政府实践分展场承办:观湖街道办事处实践分展场策展:未来+城乡营造学院学术顾问:谢英俊、张永和、马立安、欧宁、杜鹃、何志森展览统筹:尤比城市建筑展览服务中心

上围村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依山而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老村内现存百年以上的碉楼4座,客家老屋近50座。

上围村航拍图 by 张超本图源自“FuturePlus”微信公众号

响应2017深双主展主题“城市共生”,上围实践分展场主题是“突围”。“突围”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突出两个重围:客家围村的荒废困境,艺术家村落租金被带动上涨后反过来让艺术家难以支付而不得不离开的困境; *突出客家围屋:属于深圳历史文化重要部分、却又被边缘化遗忘和废弃的遗产,并采用“新遗产”方法来保护、活化和挖掘其新价值。

废宅活化项目位置标记与部分场地现状图片本图源自“FuturePlus”微信公众号

上围艺术部落内环境整治、老旧建筑的还原翻新工程及艺术改造过程、整体规划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都会在展期策划中逐步完成,部分的成果以在地展览及视频文件的形式在展览期间展出。

05 百年女校,来虔贞做客

龙华虔贞学校分展场

展览主题:“迁徙-故乡与他乡”——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策展人:Mary Ann O’Donnell (马立安)(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学者、虔贞女校艺展馆“堂主”、2014年福田区国际友人)展览场地:虔贞学校、浪口村展期:2017年12月22日-2018年2月4日主办单位:龙华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龙华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支持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龙华管理局

1850年,浪口村成为一个完整的客家村落;1891年虔贞女校成立,由传教士带来西方的教学经验, 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2016年“虔贞女校艺展馆”开馆,一年内举办近30场文化\艺术活动。这个拥有着百年客家老屋、西式洋楼等特色建筑的客家村落,已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深厚且丰富的移民史。从宋朝客家人迁居南方开始,19世纪末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现代启蒙教育;再到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几千万从内地到特区的移民创造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奇迹。不同性质的移动都会让传统在异乡扎根,重新定义“在地文化”。

(1921-1928)中国浪口虔贞女校的学员

在虔贞女校艺展馆举办的系列艺术活动

在浪口和虔贞,“迁徙”这个话题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再去探索祖先的南下、一百年前瑞士传教士的远渡重洋和今天从内地到沿海城市的移民过程哪里有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展览包括了“虔贞再创造”公共空间改造、“移民新家谱”社区亲子活动、虔贞文物国际交流展、虔贞读书会等内容。通过系列活动展示浪口村鲜活生动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同时也带动公共参与的热情,给予观众多元的文化体验。

五大分展场总览分展场 地址 主题 策展人/团队罗湖 笋岗-清水河片区、清水河一路工业站 深圳工业站 盒子艺术空间策划组、联合策划:何健翔/尤国强、满宇/李一凡盐田 大梅沙村 村市(是)厨房 刘珩杨勇光明 迳口社区 迳口复兴——再造高密度城市中的田园社区 尹毓俊龙华上围 上围村 突围•共生:上围艺术部落可持续之路 未来+城乡营造学院龙华浪口   虔贞学校、浪口村 “迁徙-故乡与他乡”—— 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Mary Ann O’Donnell (马立安)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