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教师节:重温一段难忘的师生缘

发布时间:2017-09-09 22:27 来源:成长观察者 作者:盛琼

    谨以此文向天下所有的老师致敬!

    01

    2015年春节期间,姐姐从广东回到故乡,参加我们安庆一中1985届高三毕业生三十周年的校友会。那次很遗憾,我因家事未能成行。在校友会上,她碰到了几位一直关心我们的老师,并承诺回广东后,一定向我要几本书,分别寄给老师们。

    姐姐只比我大一岁。当年我和姐姐从初一到高三,整整六年都在安庆一中读书,而且在同一个年级,只是不同的班级。我俩都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又是学生干部,长相和衣着也很相似。一个年级中,有这样一对不是双胞胎又似双胞胎的姐妹,在学校还是拥有不小的“知名度”的。

    姐姐返回广东后,特意去商店买了几张新春贺卡,写上祝福,我也将自己出的几本书签好名,寄给她,然后由她一起寄给了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

    没过多久,我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有些惊讶地看到一封名为“龙门人家”发来的邮件。这是一个陌生的寄件人。我满心狐疑地打开来。

    原来,信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刘鉴新老师发来的。信是写给我和姐姐两人的。刘老师在信里说:

    你们寄给我的新春贺卡和盛琼的两部大作,我都收到了。我很高兴。你们这次寄来的两本书,也是今年春节亲朋好友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之一。我十分珍惜你们的礼物,因为这是我的学生的作品,而且是获奖的作品,因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荣幸。我把你们寄来贺卡和书籍都拍成了照片,放在我的QQ相册《羊年春节纪事》里,留作纪念。

    信末,他还附了一张自己的近照:他端坐于家里的书桌旁,正在电脑上打字。照片上的刘老师,穿了一件时新的酱红色的短袖T恤衫,几乎与我记忆中的刘老师没什么两样,还是那样的儒雅、亲和,容貌也看不出多少时光的侵蚀。

    要知道,我离开母校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身在异乡的我,都没有见过自己的老师了。那一刻,我的惊喜和感动难以言表。于是,我激动地写了一封回信:

    ……虽然我这次因家事没能回校团聚,但姐姐回来后,已经将老师、同学和母校相聚的一切,转述给我。是一份深藏于我心底、多年不曾忘怀的深深的感念和恩情。万千感动,无法表达。无论走到哪里,我一直都想做母校一辈子的好学生。虽然才能有限,成绩惭愧,但我会记得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努力、用功、进步,至少要做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人。

    02

    刘鉴新老师是在我们高二分班后,开始教文科班语文的。

    他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气质儒雅,性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普通话说得像话剧演员一样标准。他戴一副接近于肤色的圆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冬天则喜欢围一条浅灰色的羊毛围巾,一头搭胸前,一头搭肩后,如果穿一件长衫的话,似乎就可以扮演民国时期教授先生这样的角色了。从他的身上,你能体会到“文”的真正涵义——文明、文化、文雅。

    刘老师的温和,是骨子里的,仿佛没有经历过什么运动或波折似的,或者是经过了,但因为他的个性,都化为了云淡风轻。总之,他这样的性格,对学生来说是福音的——因为他很少动怒,很少批评学生。我至今还记得他昂着头,朗读课文的样子,一字一字,抑扬顿挫的,像嚼着一枚妙不可言的橄榄。那时,他的身心完全沉浸在那些流传了多少代的文字里。

    刘老师教我语文的时候,应该是接近五十岁的人了,可是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他是个很讲究为人师表的老师,从装扮到举止,从来没有一丝落拓或放任的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他的教学风格也是属于那种严谨、规范、训练有素的“传统学院派”的——他上课的风格如此,言行如此,写的字如此,批改的作业如此,对作文的要求也是如此——板板正正,规规矩矩,像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时私塾先生。

    作为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他对我们字词句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非常严格,也会要求我们背诵一些重要的名篇,作文更是讲究审题立意、启承转合这些基本要素——我猜测,因为要迎接高考,他不太希望我们写那种特别有个性的作文——因为那样的个性,其实也意味着风险。

    每年的高考结果,的确也证实了这点。只要遵从刘老师平日的语文训练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的。

    03

    我的母校安庆一中,那是一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百年名校。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维护母校声誉的自觉的压力。当时,母校拥有一批像刘老师这样的大名鼎鼎的“功勋”教师。他们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对学校名誉的看重,就像京剧名角一样,一辈子为自己的“牌子”而尽职尽责,躬身努力。

    他们会对每个学生负责,把每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成绩落后或是顽皮捣蛋的学生,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放学后的长谈、一对一的加班辅导、苦口婆心的劝慰……我一次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眼里饱含的那种揪心与关切,只有父母才会具备。

    三尺讲台,充满了一种职业的荣光,那是他们挥洒的舞台,也是他们生命的映照。他们好似要把身心里全部的华彩与能量,都倾注在那里。可以说,学校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学校。

    或许因为是好学生的缘故,又或许因为语文一直是我的强项,总之,我感觉刘老师对我向来是比较器重的,他看我的眼神总透着一种欣赏和赞许的笑意。我写的作文也经常被他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我想,这恐怕也是一种马太效应。得到鼓励的我,对文学便愈发地爱好起来。掌声下的演出,似乎也更能出彩。

    每一天的日子是平常的。每一堂课是平常的。可是,一天天、一堂堂地堆积下来,我们这些平常的孩子,也就渐渐地成长起来,蓬勃起来,美好起来。

    04

    刘老师对我人生最大的影响,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

    那时,我们高考的志愿填报,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就必须预先进行的环节。高考前,学生们就得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想好自己的高考志愿了。考虑到我的学习成绩一贯出类拔萃,带着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暗暗想,一定要报考文科最好的大学和专业。可是,中国哪所大学是文科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呢?由于我的父母学的都是理工科,他们对文科大学了解不多,因此并不能给我提供多少有说服力的建议。

    记得一次课后,刘老师无意中说到了一个信息:“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文科特别强,而这所大学的新闻系最厉害,每年这个系只在我省招收一、两名学生,是我省文科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

    刘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我都记不得了,但我记得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我天真地以为,录取分数最高的,那么一定也就是最好的了。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一刻,命运之神已经不经意地在我的心里,悄然埋下了一粒种子。

    刘老师透露的这个信息,实际上,决定了我此后的人生道路和际遇。我将与哪些地方、哪些人结缘,将面对哪些欢乐、哪些挫折,将获得哪些眼界、哪些感悟……此后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个最初的源头,那个本真却不乏迷糊的初心。因为,在那一刻,我确定了自己的高考志愿。

    填报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填了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第一、第二志愿都填写得一样,而且在重点大学一栏里,只填写了这两个志愿。坚定到冒险,不给自己任何退路。

    那年的高考,我考了个全省的“文科状元”。大家都没有多少意外的感觉。学校是全省数一数二的名校,出过“状元”,获过荣誉,也都视为平常。

    当时,我们都已放假在家。三十年前,资讯非常闭塞,没有谁有手机、电脑,连安有电话的人家也很少。因此,我到学校拿过成绩单后,却无法把这个好消息向老师们一一汇报,与老师们共同分享。记得那天,除了年轻的班主任以外,哪位老师我都没有遇见,也没有见到几个同学。这跟任何一次学年结束后,我回到学校拿成绩单的感觉都是一模一样的,然而,这竟然就是最后的一次了。

    没有对恩师的道别、感谢,也没有对同学的问候、辞行,我们就这样匆忙地天各一方了,像是一段没有结尾的音乐,曲未终,人已散。

    然后,我去了上海,上了大学,复旦新闻系。这个因为刘老师而选的学校和专业。我的命运似乎就这么在迷迷糊糊、冒冒失失中被决定了。从此,我与母校,就算是没有告别地告别了。

    05

    后来,我知道,刘老师特意为我写过一篇报道《她,扬起了理想的风帆》,作为人物介绍和高考经验总结,发表于《安徽招生报》上,后又被《新星将在这里升起》一书收集了。

    在这篇文章里,刘老师描写了对我的印象:长着一双纯真的大眼睛,衣着朴素,谦和礼貌,聪明好学,擅于在全校演讲,从小就立志文学……我知道,这些描述就像一位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偏爱,不乏“敝帚自珍”式的溢美,却到底也是刘老师的真实感受与回忆。这篇最早介绍我的文章,后来竟然成了我自己关于读书岁月的一份“佐证”了。也就是说,若不是刘老师为我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关于那时的记忆,多年后我已是一片模糊。

    后来,我又了解到,当我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以后,记者想要采访我的中学老师,他们找的也是一直以来了解我、关注我的刘鉴新老师。早已退休的刘老师,欣然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记者详细地讲述了中学时代的我……

    一个老师一生中会遇到那么多的学生。一个学生一生中也会遇到不少的老师。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缘分,想来都是注定的,有些也就随风而逝了,有些却能恒久绵延。灵魂和命运,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频率和轨迹,我们只要欢喜地接受冥冥中这一切的安排就好。

    去年,刘老师给我寄来了他写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随笔集。读了他的回忆文章,我才知道,他与我的父亲恰好同龄。1936年出生。已经八十出头了。但他看上去实在比我的父亲要年轻好多。他平时又玩电脑,又玩QQ、微信这些流行的东西,比我的父亲也要时尚好多。

    我知道,一个一辈子与语文、与学生打交道的人,他是永远年轻的。

    师恩永念,善缘永延。

 

-- END --

    作者简介

    盛琼,1985年安徽省文科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电视台工作多年。现为专业作家。已出版、发表小说、随笔等近三百万字。主要作品中,长篇小说《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词》曾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的东方》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老弟的盛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纪实性作品《孩子,我要你快乐》深受广大家长和读者的喜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盛琼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shengll@cesi.cn

来源:成长观察者

【责任编辑:罗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