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发现一个不同的伊朗

发布时间:2017-09-02 09:0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钰

  2017年7月15日,我和12名清华大学的学生访问了位于德黑兰的谢里夫大学。学校外事处负责人和几位教授接待了我们一行。在座谈会上,外事处负责人告诉我,之所以邀请这几位教授来,是因为我们的同学来自于化工、电子、建筑等不同专业,因此也就对应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授。

  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了这所学校的基本情况。这所大学的历史不长,成立于1966年,现在有1万多名在校生。了解到了这所学校的使命,希望通过卓越的学术追求建设更加安全、美好的世界。了解到了这所学校里曾走出一位卓越的女性数学家米尔扎哈尼,她于1999年在这里获得数学本科学位,之后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她由于对抽象曲面的研究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这个奖项近八十年来首位女性获得者,也成为世界女性数学家的代表人物。在她看来,“真的有很多伟大的女数学家正在做伟大的事情”。

  在谢里夫大学的访问让我们感慨于这所历史不长的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也惊讶于女性在伊朗取得的杰出成就。米尔扎哈尼就是在谢里夫大学期间,结识了一些思维活跃的数学家朋友,发现了数学那种激动人心的魅力。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我们从谢里夫大学出来坐上车后,陪同我们前往的一位伊朗朋友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一条消息:米尔扎哈尼于当天(7月15日)去世。当时的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刚刚发现了一个美丽的花朵,但转瞬就被雨打风吹飘散无影,留下的只是美丽的记忆。

  此行伊朗,是今年我在清华开设的暑期课程《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我希望同学们掌握真正的全球视野而不仅仅是欧美视野,掌握真诚的跨文化尊重而不是对弱者俯视、对强者仰视的跨文化摇摆。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脚来丈量世界的土地、用自己的眼来观察世界的真实。寒假期间,我带同学们去了东非的肯尼亚、埃塞尔比亚,此次暑期,我和同学们商量,选择了伊朗——这个在西方媒体中被描绘为战乱、落后、异端的国家。

  在德黑兰大学,学校外事处负责人、孔子学院院长和几位同学一起与我们座谈。这所大学建立于1934年,在校生有4万多名,有56个图书馆。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中文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孔子学院院长阿明的普通话清晰准确、字正腔圆,大家觉得比一些有口音的中国人说的还好。阿明说很感谢他的父亲让他学习中文。阿明在中国学习了9年,很喜欢中国,他用“爱不释手”形容当年离开中国时的感情。

  伊朗学生们在座谈时谈了各自选择学习中文的原因,比如有的喜欢中国文化,有的希望将来与中国做生意,还有的希望将来到中国当大使。这些学生都仅学了2、3年中文,但能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很是不易。

  有清华同学问这些同学读过哪些中文的著作,伊朗学生说“读过孔子的书”。有清华同学问学了中文在伊朗能做什么,伊朗学生说“可以帮助在伊朗的中国人”,比如曾经帮中国人找回被银行取款机吞掉的银行卡。伊朗同学普遍反映,学习中文语法不难,难的是写字。看着这些伊朗同学纯朴、热情的面孔,我当时就向阿明院长表示,请他今后推荐一些优秀的伊朗学生来清华读书,如果读新闻传播专业,我可以担任导师。

  选择到伊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伊斯法罕,当我和同学们站在伊玛目广场时,想到这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那种跨越时空的穿越感很是强烈。中国和伊朗都是历史文明悠久的古国,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的使节团来到伊斯法罕,两国人民便通过古丝绸之路展开交往,波斯文明、安息古国在中国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个广场很大,据说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曾经是萨法维国王阿巴斯大帝(1588-1629年在位)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这一广场列入世界遗产。阿巴斯大帝希望伊斯法罕“如同一座充满华丽建筑的天堂,公园里花香四溢,为花园和小溪平添生气”,而这个广场被誉为“润湿世界的花园”。广场四周有两座宏伟、壮丽的清真寺,堪称世界建筑精品,伊玛目清真寺以深蓝色为色彩基调,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以奶黄色为色彩基调,两个清真寺都有着跨度极大、挑高极大的穹顶,有着精细、鲜亮的花纹墙砖,有着体现当时工程技术水平的设计理念,让人走在其中,叹为观止。每每走进一个大殿,就会引来同学们一阵惊呼,因为太美了!许多同学在拍照时为了拍摄壮丽的穹顶全景,都是躺在地上拍。还有许多同学购买了一些墙砖的复制品,说要回去点缀自己的房子。

  在伊斯法罕广场,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课程作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伊朗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这个问卷是在清华准备好的,十道选择题,翻译成了波斯文,涉及关于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在开始调查前,我们坐在一个茶馆里讨论,应该如何发放,注意哪些问题。许多同学还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不知是否会被拒绝,是否会引发当地人的不快。我也不是很确定是否能顺利完成,就与同学们说:“尽力即可,不行就算了,被拒绝也是经历。最重要的是安全。”

  此次发放一百份问卷,同学们分成三组。当我们分散开后,我发现唯一的一位波斯语的翻译跟着我这一组,我马上说,你还是去跟有女生的那组吧,她们更需要你。当时我的心里是觉得,万一出现问题还是要保护好这些可爱的清华女生们。

  但开始调查后的情况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广场上,我们找到的第一位受调查者是一位坐在长椅上的女士。她看到我们几个人走过来,就与大家微笑,很是友好,于是,我们就拿出问卷说明来意,她也很愉快地拿出笔来回答,其间还会对一些题目的意思再追问一下。问卷完成后,她还提出与我们一起合影。

  有了这个开端,同学们立刻信心倍增,迅速散开,有的同学拦住几个一起走过的小伙子,有的走进附近的商店里找店主攀谈,有的与路边晒太阳的人群共同商量,很快,不到一小时,我们这一组的问卷就填完了。这时距我们集合的时间还有一小时。

  在伊斯法罕参观期间,不时会有伊朗人给我们打招呼,用中文说“你好!”或者用波斯语说“QIN!”很是热情。有一个小伙子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用流利的中文与大家打招呼,说现在在与中国做生意,也去过中国。当同学们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自豪地回答,“我叫马云!”看着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他补充说,“我要成为马云一样的大企业家!”同学们给他报以热烈掌声。“马云”还介绍他的弟弟给我们认识,“我的弟弟叫马龙,不过他刚刚开始学习中文!”

  坐在伊斯法罕广场的草地上,我和同学们买了一杯当地的水果饮料,很冰很甜,大家漫谈着此行的感受。一路走来,伊朗人的友好是出乎意料的,经常被一些伊朗人拉住拍照、而且多是自拍。而伊朗人的悠闲也是满眼皆是,草地上满满的都是三五成群的伊朗人,有的是一家人,有的是几个朋友,安静祥和。事实上,此行伊朗,最常见的就是这样聚集在一起的伊朗人,甚至到了深夜街上还是热热闹闹、人来人往。这也让人看到了伊朗的安全。

  来到文化之城设拉子,此前得知这里被称为夜莺之城、花园之城,听说著名伊朗诗人哈菲兹葬在这里,进了酒店,惊奇地发现居然每个房间里都有一本哈菲兹的诗集。诗集印刷精美,再配上艳丽的细密画(miniature painting),很是优雅,让人忍不住仔细翻阅玩味。同行的伊朗朋友说,在伊朗,再穷的家庭也有哈菲兹的诗集,许多人还会拿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谒哈菲兹的陵墓并大声朗读,那种浓浓的文化味溢于言表。此行,我也买了一本哈菲兹的诗集,尽管只有波斯文与古英文版本。

  一天的行程下来,我和同学们照例聚在一起,坐在位于市中心卡里姆汗城堡的城墙下一起讨论,交流一天的参观体会,进行第二天实践活动的专业分享。有趣的是,已经临近午夜十二点,还有许多伊朗人走过身边,还要与我们合影。最有意思的是一群小姑娘,看到我们坐在这里,都举起手机拍照。走过去不久,又退回来找我们要一起合影。由于拍照用的是我们同学的手机,一个小姑娘现场就拿出自己的手机,让我们的同学马上把照片给她用蓝牙发送过去。我不怎么会用这个功能,但看那个伊朗小姑娘很熟练地点击手机上的各个功能键,又让我惊呆了!

  此行伊朗,让我们看到了波斯文明的风采,如同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所言,“发展出了完全可以与欧洲文化繁盛时期相媲美的视觉艺术”,形成的是“一个自信、求知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文化环境”,当伊斯法罕的教士向波斯国王呈上波斯文译本的《旧约·诗篇》也会受到热情接纳,“展现出波斯人不断增强的宗教宽容和文化自信”。

  此行伊朗,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以来古丝绸之路带给中国文明与波斯文明之间的交融,比如今天中国人吃的“石榴”、“葡萄”等就来自波斯,而波斯语中的“茶”的发音与中文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伊朗人的真实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与他们对中国的热情,尤其是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年轻人,让同学们回味无穷。

  记得访问伊朗国会时,一位议员在与我们一起座谈时说,许多人以为在伊朗没有吃的还要带罐头、没有汽车还要骑骆驼。他是当做笑话来说的,未曾想,我们一位同学当即回应说:议员先生,我就带了罐头来。引来全场人大笑、鼓掌,大家在笑声中、掌声中不停相视而会意点头。那个掌声、笑声的场面很热烈,也难以忘怀。笑声、掌声过后,大家安静下来。我告诉议员,此行回到中国,我们希望成为伊朗真实形象的传播者,成为中国、伊朗合作的推动者。

  回到清华后的第二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请伊朗驻华使馆的科技参赞尤色夫吃饭,感谢他对我们的帮助。参赞坐下来,一开始就说起谢里夫大学,说起刚刚去世的米尔扎哈尼,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很希望清华与伊朗的大学加强联系和合作,认为中、伊都是文明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中国现在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伊朗也在加速发展。2016年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德黑兰会晤提出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

  有意思的是,就在见到尤色夫参赞的当天,中国驻伊朗大使馆文化处也给我们发来一条新闻:伊朗通讯社对我们此行去伊朗进行了专门报道还配发了图片。

  在伊朗期间,读到一本介绍伊朗的旅游手册,首页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路上的惊喜是你旅行最大的意义,那伊朗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你最应造访的国度。”刚开始读到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觉,随着在伊朗旅行的深入,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直至回来后,以为这句话实在贴切。

  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中心的时代里,中国的青年人越来越需要具备全球胜任力。什么是全球胜任力?这一路走来,同学们一直在讨论,并且总结了十几条具体标准。这其中,同学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真实的全球!在这个由少数国家强势媒体描绘的世界里,我们知晓的、想象的世界太有限、太偏颇了!只有用自己的脚来丈量、用自己的眼来观察、用自己的脑来思考,我们才能把握一个真实的全球。

  当然,我也告诉同学们,完全的真实很难完全的实现,但走进不同的世界,一定能走近真实的世界。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