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APP下载

灾害之中,如何让民间救援力量“帮忙不添乱”

发布时间:2017-08-11 20:37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评论·杨鑫宇

  8月8日晚间,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天府之国再遭横祸,灾区同胞的安危,牵动着无数颗各省各地的热心。对于那些致力于在自然灾害中抢险救灾的民间救援队伍而言,更是如此。不到三天时间里,全国各地有数十支有组织、成建制的救援队开赴灾区,而自发行动的救灾志愿者更是不可胜数。

  面对民间救援力量的积极参与,民政部与当地救灾指挥机关对有意奔赴灾区的民间救援团体进行了有机的调控与分配,部分较为专业的队伍被纳入了官方救援体系协助搜救,一些就近赶来的志愿队伍也被分配了各种临时任务,而其他暂时分配不到任务的热心团队,则在救灾指挥部门的劝说下有序撤离了灾区。

  当下,民间救援力量已经成为了我国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从不缺席的一员,不过对于这支新生力量,也并非只有正面评价。

  2008年汶川地震,民间救援力量首次在国内崭露头角,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民间救灾团队让国人看到了民间救援力量究竟可以做到何种地步,而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全国首家民间专业公益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更是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务,为民间救援力量赢得了广泛好评。

  然而,民间救援队在汶川地震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各种民间救援团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野蛮生长”了起来。这种现象的反作用便是: 在之后的历次重大灾害之中,都有不经报备、不听指挥的民间救援队,这影响了民间救援的声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对民间救援的信赖。

  民间救援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只是我国的民间救援事业起步晚、底子薄,现阶段存有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从国际先进经验看来, 发展成熟的民间救援团体,确实能通过其反应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在灾后救援中为官方救援起到良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今天的中国民间救援力量,就如同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它或许稚嫩细弱,尚不足以为人遮风挡雨,但我们绝不该因此将其发展之路折断,而应该努力引导其发展进步,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如何培育好我国的民间救援力量,确保民间救援力量“帮忙不添乱”,是社会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对民间救援事业当然应该予以肯定,但也不能盲目鼓励,而应该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其良好发展,为我国救灾事业助力。 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而言,当下最需要各方努力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是要增进灾难救援过程中官民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协同程度。事实证明,民间救援组织没有及时与官方进行联络与协调,是导致民间力量无法有效配置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民间救援力量更加主动地与官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也需要民政部门在管理民间救援力量时注重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官方消息能更加畅通地直达各个合法注册的民间救援团队,防止乌龙事件发生。

  第二,是要强化民间救援力量的自给、自保能力。当下国内民间救援力量鱼龙混杂,其中既有具备专业救灾能力的高水平救灾队伍,也有不少虽有热血却缺乏必要技能的普通好心人。后者由于缺乏训练,对灾区情况了解不足,往往会陷入“救人不成反受困”的窘境,给灾区的物资补给工作带来负担。在这一问题上,鼓励那些较为专业并具备一定规模的民间救援团队吸纳相对不专业的小团队或个人,对其进行规范的培训,并对救援队成员的资质进行审核,实行准入制度,是合理的解决之道。

  第三,则是要改善民间救援团队的稳定性。社会应鼓励那些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结成的救援力量向着常态化、固定化的方向发展,渐渐培养出能够在任何时间稳定高效出动的专业救援队伍。以免每次灾害发生时都有一群救援界的“新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而缺少具备丰富经验的民间力量参与救援。在这一点上,社会各界应当更多地支持那些有能力进行长期活动和训练的公益性救援队伍。而所有对救灾有热情,但不具备相应资质与经验的热心人,也可以通过捐款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这些稳定的团队发展,而不必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亲自奔赴灾区。

  我国民间救援事业现在可能尚不成熟,但其参与者却都有着一颗扶危济困的赤子之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中国的民间救援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以在灾难发生时向需要帮助的人更好地伸出援手。

  杨鑫宇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