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回归一代”的20年足迹

发布时间:2017-06-26 17:49 来源:新华视界 

  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

  从“足球小子”“香港新栏王”

  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

  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

  2017年迎来了20岁的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呱呱坠地,外界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着自己的梦想,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描绘出香港新一代青年人多姿多彩的风貌。

  逐梦青春

  今年年初,梁芷萁受邀在礼宾府表演粤剧。

  八和粤剧学院嵌身于旺角旧城区一座老式大厦,午后,悠扬的二胡声不时从窗中飘散至街角,20岁的梁芷萁正在专心地排练着《无情宝剑有情天》。“妈妈是粤剧迷,在她影响下,我从6岁开始学习粤剧,到现在快14年了。”小姑娘面容清秀,一颦一笑透着灵动。

  梁芷萁目前在香港大学修读法律专业二年级,高中毕业于名校拔萃女书院,是名副其实的女“学霸”。由于课业较繁重,对梁芷萁来说,主要的挑战来自平衡学业与爱好。“平时上学忙,但每周日早上10点到下午4点是我固定的练习时间,坚持了13年,从未动摇过。”她说,“在家洗澡时也会哼上两句。”

  梁芷萁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

  2017年4月,香港各大报纸的体育版头条被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占据,他就是以13秒97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香港纪录的“跨栏小子”张宏峰。他从小因好动结缘体育,原本热衷踢足球,4年前在“中国栏王”刘翔的偶像力量鼓舞下而毅然转战跨栏,刻苦训练闯出名堂,成为香港田径队的新一代主力。

  张宏峰在训练中。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沙田的香港体育学院,一睹张宏峰在训练场上的矫健身影。“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拿到110米栏首金,很厉害。那时我才7岁,还在踢球,不懂什么叫跨栏,只觉得这个运动好帅。”他对记者忆述,“后来刘翔克服伤病出战伦敦奥运会,很有毅力,令我深受感染。”

  张宏峰小时候的照片

  从足球到跨栏,需要更多的汗水来填补从零开始的空白。张宏峰不得不割舍一些和同龄人打电动游戏、看球赛的玩乐时光,他每天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便赶到体育学院训练三四个小时。“以前练习足球时可以一大班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跨栏就闷一些,最难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度过。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宏峰在训练中。

  画面转到山清水秀的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修读环球商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谭晓瑜向记者一页一页地展示着多年来她所参与的义工项目。从中学开始接触义工至今,谭晓瑜已在照顾孤儿及视障人士、关爱老人、改善贫穷住屋等领域积极地发光发热,并从最初好奇的参与者变为经验娴熟的组织者。

  谭晓瑜在香港科技大学向校友介绍自己参与的公益项目,呼吁更多人参加。

  她说,最初从事义工本是为了完成学校课业,以有助升学,“参加活动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就想一直做下去。”这个气质甜美的女孩不久前协助香港慈善组织仁人家园于科大创立分支机构,很多本已完成义工项目的同学在她的鼓励下,又重新加入义工行列,将爱传递开来。

  谭晓瑜小时候的照片

  一如成长中有喜有悲,“回归宝宝”也经历过一些独有的遗憾。2003年3月及2009年5月,香港分别爆发“非典”疫情及猪流感疫情,受此影响,1997年出生的孩子们很多都没有幼儿园及小学毕业典礼。谭晓瑜说:“我高中毕业时才第一次参加毕业礼,这个体验还挺特别的。”

  内地印象

  香港回归以来,两地青年一代的交流越发频密。随着特区政府、学校及民间组织举办的香港青年赴内地实习、考察及夏令营等活动日益增多,“回归一代”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深,情感纽带也更加牢固。

  2016年暑期,梁芷萁跟随八和粤剧学院赴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与戏曲发展专题研究课程。“上这个课之前,我没想到京剧与粤剧的差别这么大,比如发音方法和角色分配,京剧的刀马旦都分得很细,粤剧没有这么明确的分工。我对中国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梁芷萁(中)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

  交流期间参观故宫给梁芷萁留下深刻印象。“故宫的建筑很宏伟,粤剧名曲《帝女花》就是发生在故宫里面的乾清宫,我特地去看了乾清宫的样子,还在那里和同学清唱了一段《帝女花》。”

  年纪轻轻却钟情于粤剧的梁芷萁坦言,身边同龄人学习粤剧的不多,“我觉得粤剧是粤语文化的传承,粤语有数千年的历史,很多古代民间故事与传奇通过粤语流传至今,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传承粤剧文化。”

  梁芷萁小时候的照片

  谭晓瑜也刚刚结束在北京的交流活动。“第一次去北京时年纪很小,这是第二次去,感觉变化好大,城市很干净,地铁四通八达,香港的港铁公司有份参与北京地铁建设,所以我们在北京坐地铁时觉得很熟悉。”她说。

  谭晓瑜还曾去过内地不少城市旅游或实习。“这些年内地发展得很好,内地人也都很友善,而且会平衡工作与生活。”她表示,“希望明年暑假有机会去内地山区为那里的儿童做义教。”

  谭晓瑜在香港科技大学介绍自己参与的公益项目。

  另一位“回归宝宝”何泽皓目前在香港大学修读工程专业一年级,祖籍在广东汕尾的他每年春节都与父母一同“返乡下”过年,“家乡以前都是农地,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他说。

  何泽皓(左)在香港培侨中学与低年级的学弟补习结束后离开。

  近年,香港不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内地工作,何泽皓表示也会考虑。“内地的建筑方法先进,而且很多地方都要发展、要建楼,机会很多。”

  高中毕业后,何泽皓跟随交流团去了四川若尔盖大草原。“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有机会身临其境觉得很感动。”他表示,“红军很辛苦,建国的过程很艰难,回到香港后我还和其他同学分享了这段经历。”

  何泽浩(中)小时候的照片

  除了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有机会踏足内地,不少内地青年也选择来香港发展,何泽皓曾就读的培侨中学便有不少内地生。“与内地同学接触多了之后,觉得他们普遍素质很高,心态包容,既聪明又努力。我挺欢迎他们过来。”何泽皓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

  “学校本身设有普通话课程,但我的普通话要多谢班上一个内蒙古同学,他语速超快,在他的‘训练’下,我现在听正常语速的普通话完全没问题。”这个大男孩笑道。

  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

  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他认为,内地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我很欣赏来自内地的作曲家陈怡,她的《中国西部组曲》融合了藏族、蒙古族及瑶族等地区的风格,很有创意。”华智诚表示,香港与内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切磋、借鉴,共同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

  华智诚在维多利亚港吹奏萨克斯。

  展翅未来

 

  一样的青春,不同的梦想,香港“回归一代”对未来有着各自的规划与期许。他们普遍认为,香港回归以来,青年人的成长环境没有太大改变,希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可以取得更大发展,个人的梦想也能够得以实现。

  言语间略带羞涩的“跨栏小子”张宏峰刚刚从九龙华仁书院高中毕业,正在等待“高考”成绩。他的目标是考入香港浸会大学或香港城市大学修读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将来成为一名田径教练,推动香港的体育事业。“参加奥运会则是我的终极目标,我会继续以刘翔为榜样,鼓励自己走下去。”张宏峰说。

  张宏峰(左一)和队友在训练后休息。

  致力传承粤语文化的梁芷萁表示,“粤剧与辩论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爱好,但香港没有专门学习粤剧的学校,因此只能将粤剧作为兴趣。等完成法律专业后,我想先做10年律师再考虑转行做粤剧演员吧。”她笑着憧憬道。

  梁芷萁说:“完善的法治制度是香港可以成为国际都市的主要原因。此外,香港还应保持‘两文三语’及多元文化。”

  梁芷萁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

  “爱心大使”谭晓瑜曾定期赴保良局孤儿院探望一名孤儿,“一年期的项目结束后,那个孤儿恋恋不舍地问我还会再来吗?我就很心酸,觉得做义工不应是一个短期行为,要长期坚持下去。”

  “做义工还带给我很多收获,使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日后更有效地帮助他人。”她说,“如果未来有机会去非政府组织(NGO)工作,我的商科专业也可在机构运营方面献策。”

  谭晓瑜在公益活动中。

  毕业后希望做一名土木工程师的何泽皓则志在“盖更多香港人住得起的楼”。“想象一下香港有一栋大楼是你有份参与建成的,很有自豪感和满足感,真的为香港出了一份力。”他说,“香港人有置业压力,其实新界还有很多土地可以开发,争取多盖一些房子,同时也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他还寄望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日后能够更加紧密,“香港很多老一辈都是内地过来的,根本上就是中国的血脉,未来香港也还有很多东西都要和内地合作的,比如‘一带一路’等。”

  何泽皓在培侨中学查阅图书。

  这些青年人纷纷慨叹内地互联网科技的发达与便利,认为香港需要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内地生活了一个月,发现微信和支付宝实在太方便了,不出门就可以吃到外卖。”谭晓瑜说,“而香港多年来都是沿用八达通,希望可以更多地应用网络支付等科技,这样逛街边小店也可以用支付宝了。”

  何泽皓也认为,“内地的一些共享理念也很先进,例如滴滴打车和共享单车等,这方面香港发展得有点慢,支付系统也有很大改进空间,但我相信香港会有不错的前景。”

  文字 王小旎

  摄影 秦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