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南京工业大学 黄维

发布时间:2017-01-17 10:04 来源:中青在线 

  【编者按】“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获奖者、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因事未能出席“2016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颁奖典礼暨大学校长论坛,但为本届活动提供了非常精彩的演讲稿,特此刊发。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做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论坛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维

  2017年元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下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文教鼎盛的顺德。十分荣幸应邀参加此次“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做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论坛,在此,向论坛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去年年初我有幸与四十八位同行一道,入选了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当时做了一个题为《大时代的新颜值》的讲演,对如何做好大学校长进行了一些思考。今天有幸受到组委会邀请,就“关心学生成长成才”谈谈自己的感受,让我不禁想起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在《大学一解》中所概括的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校长所言这种“从游之义”的亲密师生关系,是理想中大学的常态。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描绘了一幅快活的场景,“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乐。”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也概莫如是,变成一种“欢乐的玩耍”状态,尤其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新时代,一切都应该与时俱进,去层级化,更扁平化,更加回归到人性本质,同时也要更加贴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和要求。

  我最近认真学习了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件和讲话,这是党中央对大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饱含期望、催人奋进,通过讲话,进一步认清了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和责任感、紧迫感。现在高等教育发展不像18、19世纪以传授知识为主体,对高校使命赋予和责任担当做了调整。这次文件学习,我认为,包括文化传承创新在内,都对我们处理大学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借鉴。

  讲话中,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作了系统阐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讲话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具体性和针对性,不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的重申,更是对当今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与内在灵魂的规定。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担的职责使命,指明了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意义重大而深远。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体制深度转型变革期,高等教育也正处在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风起云涌、百舸争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决定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其中实现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一直是政府和高校之间博弈的“硬骨头”,这同样关乎和影响着高校的师生关系建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校只有真正实现了自主办学,抛弃行政化的一些硬性指标和评价体系,还学术以自由、去层级以关怀。实现办学自主权以后可以让教授的心思多放在学术上,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个人魅力,内外兼修、行为世范,让学生能够与老师多一些不仅仅学术上的交流,更添一些心与心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

  说到师生关系,常常讲“尊师重道”,但是否只有用道德这一维度,用核心价值观来约束呢?似乎未必。我在这里想以“尊重”为关键词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是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公民,具备同等的身份,也产生了由这种身份而来的基本的师生关系。应该享有基本的人的尊严、人格的平等和人的基本权利。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在大学校园里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大家都是快活游弋或大或小的鱼儿。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木心先生有首诗写得好: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是现在,一条微信、一个图片可以在几十秒内传遍千家万户、跨越千山万水,人际关系却越加冷漠和疏离。相处一辈子不认识隔壁的邻居,求学四年不认识自己学院的院长,“课堂是师生,课下是路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方面,师生彼此之间没有吸引力,互相不关注,不关心,不信任,咫尺之遥,却形同陌路。孟子有云:“师也,父兄也。”曾经被儒家认为等同于父子关系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功利化和形式机械化的双重夹逼下,显得越来越势单力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倾斜于科研而疏离于教学,流动的教室造成了“上课来人,下课走人”,辅导员专职队伍的培养模式,乃至现代化的大学教育手段都成为师生关系的拦路虎。毕竟,现在获得信息和知识渠道空前广泛,可以百度,可以知乎,可以在几秒钟内链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课堂早已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教师不再是教育领域的权威、不可能继续独占知识,而是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或者沦落为PPT的解说员。

  另一方面,教育的神圣也在悄无声息中褪下了金色的外衣。教书育人日益简化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灵魂缺乏关怀。简而言之,现在的大学教师往往只“教书”,不“育人”。大学校园内,既失传了“师尊而爱生”“亲其道而信其师”的和谐相处关系,也未构建起“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平等对话关系,日益呈现出令人恐惧的功利、冷漠甚至对立的伦理关系。有些教师对学生偏爱、不公正,对教学不认真、缺乏敬业精神。学生也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对教师产生倦怠、厌烦情绪,师生间很难友好交往。教师不再关心学生成长,“你交钱、我上课”;学生也并不尊重教师,“我消费,你服务”,教师和学生都在力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仁者爱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在师生信仰中逐渐淡化,成为了一层“你懂得的”窗户纸,大学也成为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堡垒。不仅师生之间冲突屡见不鲜,校园和社会之间也有了更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有医闹、有碰瓷,也有把高校当做提款机的。又或者,教师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要求: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学生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失去了作为教师有独步天下、睥视尘寰的傲骨,也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

  那么我们所向往的和谐共处、鱼水情深的师生关系面貌是什么样的呢?我想阐述如下几点:

  第一,最好的尊重,不仅仅发自于道德和行动自觉层面,例如教师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而承载着较高的道德标准,但教师不是教父,不是上帝,应该抺去教师身上完美的光环,也卸去教师身上不能承受之重负。

  第二,师生之间的尊重应该是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真情流露,是因为敬仰的尊重,因为信任的尊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譬如出于对教师所具有的学识而产生的尊重。真正有才华、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才会获得尊重,而一些南郭先生可能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第三,彼此尊重的前提,需要制度的约束与保障,需要一个现世安稳遮风挡雨的屋檐。除非如此,这种尊重都是不足为信的。上至社会要尊重大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国家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待遇;下至教学科研的评价考核制度,学生的反馈评价制度等,都在构建尊重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制衡与信任,一个都不能少。以英国为例,尽管不提倡“尊师重道”,但教育体系中充满对教师权力的制衡力量,例如第三方监督、开放教室随时观课、对学生处罚权力的限制、在极端情况下可以革除教职,等等。对学校的权力,也有同样严格的制衡,在争端的时候有第三方介入裁决。但与此同时,外界对教师的制衡,最终结果恰好是对教师与学校的信任。例如教师不需要特别的执照和许可证,不需要证明你爸爸是你爸,教师可以自主规划最适合的教学计划,可以海阔凭鱼跃。更有甚者如德国和日本,对教师的自由和独立更加敬畏,给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尊重文化”更加融入了大学的血脉之中。

  第五,搭建交流平台与渠道。对话是信任和交往的主要途径,促进多对话,讲真话,拓展交流的方式和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推广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推进小班教学,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使师生在轻松的交流中搭建理解和互信。

  第六,文化的润物细无声。试想一下,如果校园内清新活跃、气氛美好,教师会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在也更容易沉浸其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七,尊重是多方面的,外有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尊重,内部有大学的行政与学术之间、科研岗位和行政岗位之间、校长与教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老教授与青年教师之间、引进人才与原有班底之间,等等的互相尊重。究其根本,既要以诚待人,又要用心化人。既要独立思考,又要换位思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个时代,师生关系应该是建构在彼此尊重基础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友”。

  与大家共勉。谢谢!

【责任编辑:贾 静】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