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从家风出发寻根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1-26 17:5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杰群

  中青在线讯(余冰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家风这个词,于现代都市人已然有些生疏,人们通常想起的都是名人的书写,比如曾国藩的治家之训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或是傅雷家书的爱子情深,可家风其实一直渗透于普通人家的日常温情中。日前,2018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这是继前两年“和合家风”年度文化主题活动之后,中华世纪坛对中华家风以及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寻根问源。

  根据家风的形成与特点,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是 “家”。通过“爱的摇篮”“生命的起点”“力量的源泉”三个单元,“家”的轮廓在满墙照片书信的映照下渐渐变得清晰。

  70岁的白安丹站在父母的合照前,微笑着给大家讲述自己家的故事。她的父亲白刃和母亲冷克在革命年代相识、相恋,组成家庭,养育四个孩子,相濡以沫几十载。“我父亲加入了八路军115师。我妈妈是江苏人,因为不愿意当童养媳,于是在14岁时参加了新四军,后来从新四军转到八路军,在那里认识了我父亲。”如今已满头银发的白安丹,看着墙壁展板上一家人的照片,目光很深情:“他们在一起生活了65年,经常因为工作的事争吵,但是遇到任何困难都不离不弃,也给予了我们兄弟姐妹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介绍了一组四口之家互通的家书。 南通的一对教师夫妇, 在子女念大学的5年里,共写信975封,装订成17分册,约150万字。馆长张丁不免感慨:“它们既是家庭成员交往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在哪里。”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 “家教”。它通过“修身立德”“居家处世”“建功立业”三个单元,讲述“家”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正是那些由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形成的家教,将一个生物人转化为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

  在客家博物馆的展区,几份泛黄的族谱格外醒目。客家博物馆的负责人侯鸿忠介绍:“在我们客家,每个人要知道你从哪里来。一个家族有一套族谱,并会一代一代保存下去。” 侯鸿忠向参观者介绍,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 围屋只能居住同姓家族,人多就往外扩建一层,目前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围屋多达六围。除去族谱和围屋,客家泥塑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泥塑都是根据客家流传的谚语制作,“家风祖德,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还细偷针,大耶偷金”。在一字一句一砖一瓦间,家族教化显示出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展览的第三部分“家风”,则通过“亲亲为大”“文脉相承”等六个单元,展示了中华家风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时代的脚步日益加快,如何不在纷繁混乱的节奏中迷失自己,“家风”的作用更显得格外重要。北京市妇联的“我家的根脉图”展览,展示了孩子们绘制的家谱图。“这个活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吸引了很多家庭的参与。”北京市妇联的负责人说道,“活动可以促使全家人坐在一起,思考、回忆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我们需要回归家”。

  “孔子哲学大厦的第一块砖就是家庭,他发现了一个文明的奥秘,就是家国同构。国家是最大的同心圆,那么圆心就是家。中国文明的奥秘不被其他文明所了解的,就在于家。”中国民族博物馆的负责人说,“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边缘重新看待家庭的价值。”中华家风,正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

  作为中华世纪坛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重点活动之一,“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由中华世纪坛联合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河北卫视等十余家京内外文化机构共同推出,并将在未来一个多月里接力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表示:“我们希望它引导人们从自身家庭出发,寻根问源传统文化。”

文化副刊部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