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王琳:勇立潮头 再生医学解难题

发布时间:2017-04-27 11:19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家国栋梁》系列报道,带您认识一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年仅34岁的她,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新兴的再生医学领域,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在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求学、工作后,王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开创性地从蚕丝中提取丝胶,用于受损神经的修复治疗,沿着蚕丝丝胶这条“新的丝绸之路”报国为民。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采用一个微创的方法,注射进去,原位成胶。

  这个像果冻一样的胶体,就是从蚕茧中提取的丝胶。在过去的六年里,王琳日日夜夜痴迷研究,就是因为它可以用于修复神经损伤。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包括脑卒中,包括心梗,然后还有外周神经损伤,这都是目前临床医学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再生医学的技术,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医学难题。

  缓解病患伤痛,解决再生医学难题,这是出生在医学世家的王琳一直以来的梦想。王琳出生在武汉,初中时代曾随到德国攻读医学博士的父亲出国念书。父亲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报效,这对王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5年,王琳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担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和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得知国家启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急需再生医学人才时,王琳立刻决定回国。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美国的待遇其实个人的待遇比较好,但是科研环境的话,年轻人很难得到自立门户的机会,我的导师就告诉我,你找遍全世界各个地方,都不可能给年轻人这么大的支持。我们的国家毕竟还不富裕,所以国家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支持青年的发展,支持科研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对知识分子很大的尊重,特别是对青年科学人才这是非常大的信任。

  “漂泊的人总要回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王琳曾在朋友圈这样引用。回国后,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第一个课题就是寻找修复神经的组织材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在蚕丝中曾经被当做废料处理掉的丝胶,其实可以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原料,用于创伤和损伤修复。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比如说烧伤,交通伤导致的严重的损伤,神经的截断,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把它(丝胶)的应用慢慢拓展到这些疾病的修复和治疗。

  以往,国内外对丝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就是要从无到有,敢为天下先。在这一过程中,王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就拿丝胶提取来说,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它的生物活性,就让团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不同的温度、试剂、蚕茧类型,实验的变量很多,一个条件变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实验,但是大家并没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来,优化条件。经过近3年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发现了它的天然荧光等属性,以及基于此的医学应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TERMIS)学会年会上,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眼下,王琳团队已经成功制出丝胶神经导管,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可以用于修复外周神经损伤。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它能够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上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临床上针对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一般外科医生是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就是自体神经移植,从人体上截取一段不那么重要的神经,移植到外周神经缺损的地方,但是人体的神经其实是没有多余的。

  小动物实验也证明,丝胶做成的生物支架等材料,也可以用来修复治疗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王琳告诉我们,取得这些成果,一方面靠团队的持续创新,一方面也离不开人才政策的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倾斜就是增加我的博士生名额,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创新的主体,如果一个博士生导师没有学生,可能很难完成一些创新的idea(想法)是这样的。

  几年下来,王琳已经发展了一个近30人的研究团队,带了本、硕、博士研究生共23人。截至目前,整个团队在再生医学领域内的核心刊物已发表高水平文章42篇。其中,王琳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创新,是王琳对她的青年团队最大的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博士二年级学生 李琪琳:首先就是做课题的一个创新上,王老师对我们有绝对要求的。你做的跟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这个能不能解决目前临床上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这个是王老师她绝对会问我们的两个问题。

  “宁做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一句空。”在王琳看来,研究并不是为了急于发表文章应付考核,而是要做出真正对病人有用的结果。未来,她还将带领团队,做出高科技附加值的丝胶组织工程产品,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王琳: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沉下心来做不浮躁的科研,做扎实的科研。集中精力做一些原始创新的工作,有影响力的工作,对国计民生有用的工作,解决现在医学上难解决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何欣】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