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4年应当怎样度过?
早起、按时上课、考高分、发论文、刷国际竞赛?这似乎是一个优秀学生待办清单上的重要事项,但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毕业生张晴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3月1日,她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即将前往波士顿攻读生物信息专业研究生。在此之前,卡内基梅隆大学、塔夫茨大学已相继向她伸出橄榄枝。
这位很多同学口中的“大神”说: “分数只是眼前的苟且。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把时间投入到那上面去。”
在张晴通往哈佛的道路上,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在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的时候,就要去试一下。”她说。在历时一年的比赛中,她的主要任务是做实验。
“虽然实验成功的快乐感很强,但生物实验的回报周期对我来说有点长。”她说。
比如,假设一个东西不起效是某个原因,通常需要花数天甚至一两周时间才能验证这个假设是不是对的、下一步要怎么做。
张晴所在团队的课题是做一个大肠杆菌体内的突变生成器,在此过程中,一位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参与进来完成了数学建模的工作。
大三那年的秋天,张晴和她的同学们来到美国波士顿参加iGEM决赛。当看到全球其他高校的项目展示时,她被深深震撼了——
“我当时才意识到,建模和硬件的改良能为生物实验带来很多便利,也能够回答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计算生物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如果一个参数是能够算出来的,能省多少事儿?!”
——从波士顿回来,她决定了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向。
在备战iGEM最残酷的几个月里,张晴完全忘记白天黑夜,被实验占掉大量睡眠时间。“常常睡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然后接着工作5个小时。作息取决于实验进度。”她说。
那年,西浦与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270支团队角逐,一举摘获银奖。
但张晴说,金奖、银奖,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想做什么、要往哪里去”。
在张晴这一届,生物科学系还没有生物信息这个专业。生物信息是计算机和生物的交叉学科,对数学和计算机编程有较高的要求。
“大一时我参加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那是一段完全自学的经历,让我对‘大学应该怎么学习’有了自己的感受。”张晴说,“很多内容是我自己的专业课没有的,我就通过上网课、刷书、做题来自学。” 这些积累为之后转向自己所爱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
大三暑假起,张晴正式加入孟佳博士的科研组,在西浦,本科生可以加入一些科研项目。
“同学们有不同的长处,有的人特别擅长做开发工具,有的人沉迷于统计,还有的同学执行力特别强……”在相互学习中,张晴的学习边界在扩展。
不仅如此,孟佳博士还鼓励同学们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
“给她自由就是给她最大的帮助。关于学习、科研,她从来不需要老师督促,而且她在带领着我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前进。”孟佳博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