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翔瑜 清华大学博士生
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携妻带子,来到墓园里、坟地前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孝道、爱国等美德,更有助于树立道德榜样、重塑价值信仰、守护精神高地,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
又是一年清明节,雨也纷纷,人也纷纷。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但是在快节奏下,人们并未忘记停下脚步,扫扫墓碑前的尘土,擦擦墓碑上的灰,摆一束鲜花,焚一炉清香,向亲友子女喃喃诉说先人的事迹。也许子女还小,并不能全部明白大人的行为举止,并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良苦用心,但是在充满肃穆庄严的仪式感下,在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感恩、孝敬、爱国等优秀品质一定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回乡扫墓”的人越来越多,风气日盛,这既表现出对先人的尊敬与缅怀,又凸显出对中华民族以孝为先、懂得感恩、见贤思齐、爱国爱家等优秀品质。
清明祭祀先烈活动丰富了清明节的人文内涵。清明节祭祀活动的对象不仅是不辞辛苦养育我们,教我们为人处事的先辈和为后人树立光辉道德形象的先贤,也包括为民族和国家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宁被砍下头颅,也不丢掉信仰的方志敏;愿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人民服务一生的雷锋;誓要守护南海,至死不渝的王伟……这些爱国者、奉献者和牺牲者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为后人勇开新局、扬帆远航树立起不朽的民族丰碑。在新时代下,我们面临着很多重大风险和挑战,推动中国不断攻坚克难,书写新的时代华章还需要继续保持先烈们的优秀精神品质。清明节祭祀先烈,一是缅怀和告慰英雄,二是要不忘初心、秉承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不管走到哪里,“魂”都不能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历史也早已表明,一个民族一旦抛弃自身文化,不仅自身无法发展,而且很可能走向衰败甚至灭亡。清明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灵魂、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下,我们要在大力宣传和举办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的同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尽可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发挥触及灵魂、塑造价值的作用。新的历史起点要有新的精神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