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疾病破坏内在的稳定和安全感 先要允许自己充分体验和抗争

发布时间:2018-03-02 05:4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敏

  读了曹安忆和倪男奇应对疾病的文章,内心非常触动。曹安忆的母亲尽一切可能为女儿治病,这其中有多少次满怀希望,又从头再来,她都没有放弃。15年后,女儿真诚地面对内心的困惑,开始寻找自己与疾病的关系。而倪男奇似乎已经找到了与疾病共存的方式,扩展了生命的意义。

  疾病是生命中不受欢迎的家伙,无论怎样防范,做足体检、锻炼、营养种种预防功夫,仍不能“确保”把它挡在门外。当疾病,特别是重症、慢性病不请自来时,除了身体的病痛,内心的痛苦同样不容忽视。

  疾病会破坏我们努力维持的完美和安全感。在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特别优秀的,无论是特别完美、特别幸运,还是特别有能力,这些信念能让人在不确定的焦虑面前保持尊严、保持稳定,感受到安全。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创伤、丧失一样,会打破这种安全感,仿佛一切失控。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库珀勒用毕生之力照料和研究重症与临终患者,她把人们面对疾病的心理变化总结为五个渐进的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这个过程与巨大创伤和丧失引发的情绪反应非常接近,差异只是在于,迫害者不在外面,而在身体内部;以及,失去的不是外在客体,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当疾病袭来时,人们往往先是拒绝承认,或者仅仅是理智承认,却无法在情感层面感觉到它,试图用否认来维持自己内心的完美,“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很多人会感到愤怒:“凭什么是我!难道我做错了什么?”此时承认了完美、安全被打破的现实,却仍不愿承认疾病背后的不确定性,似乎自己不该失去对疾病的掌控。

  疾病也是死亡的具象和预演。人们愿意用尽一切资源,赶走疾病,这个动力很可能是想要驱散死亡的阴影。疾病的伤害性和不确定感会带来巨大的焦虑,当焦虑超过内心能够承受的限度时,人们往往会把所有心力都用于对抗它,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被无力感淹没,进入抑郁的状态。

  慢疾病不会致死,也很难治愈,无法拒绝又无法战胜,它们会在患者生命里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此时,如何与疾病共处成为重要的主题。是把它当作永远的敌人吗?不惜代价打持久战,直到战胜它,还是把疾病与生活同等对待,尽量维持生活的质量?

  如同上文两位作者一样,每个人也许各有各的答案,或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旁观者读着别人的故事,和患者一天天地承受痛苦,寻找自己的应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对别人的命运轻易给出结论,是对痛苦的否认、对努力的轻视。

  苏珊·桑塔格一生罹患三次重病,她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不惜代价、忍耐痛苦,两次战胜癌症。老年面对最后一次癌症,她对亲人说:“这次,这辈子头一次,我不再觉得自己特殊了。”不再特殊,意味着放弃对完美、幸运、不可战胜的安全感的幻觉,成为凡人,接受命运的安排。

  凡人,是用有限的资源,承担不可抗拒的任务,努力抗争和豁达地放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都是值得尊敬的选择。或许,唯有经过与疾病全力地抗争,才能找到自己独有的与疾病共存之道,厘清对于自己,哪些可以真正地放下,哪些需要耐心坚持。

  这两位作者,她们一个在孤岛中憧憬天堂;另一个渐渐打开包裹在病痛中的礼物。如果是我,会怎样?当然我希望能够让疾病的影响最小,并从中得到领悟。可我不知道自己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做到,我能做的也许就是当疾病到来时,诚实地体验,用一个凡人的资源、尽一个凡人的努力去面对,允许自己充分地悲伤、不甘和抗争,走到自然放下的阶段。

  当生命深陷孤岛,心中尚存天堂时,路在哪里?暂时走不了,不如看看这个孤岛,看看自己有什么资源、缺少什么,然后行动起来,接受不能改变的,用已有的材料构建自己的家。天堂会不会在某一刻降临?凡人难以预言。凡人可以做的,是在小小的岛上,盖自己的房子、种自己的花园。

  人生诸多无奈诸多缺陷,疾病是其中的一种,即使身体没有病痛,也会有其他形式的孤岛,承受它、接纳它,构建自己生命的意义。有限的生命中,无限的礼物,都从一点一滴的承受与建设中来。

  (作者系北京东郁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