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在赛场上,她冷静思考,沉着落子,不苟言笑,是新科世界冠军;在赛场下,她却是个青春可爱的女孩,干练文静。这就是20岁的江苏无锡女孩——於之莹。她被棋迷和媒体誉为“天才围棋少女”“巾帼英雄”。
目前於之莹在上海财经大学新闻专业读大二。
别人眼里枯燥的棋盘是她发挥天赋的沙场
2003年,5岁的於之莹被父母送去学棋。原因很简单,她小时候特别淘气,父母想让她“静一静”。父母这个“合情合理”的举动却让於之莹的围棋天赋“暴露”出来。
学了半年,於之莹就开始参加市级男子组的比赛,学了一年多的时候,她就获得了市级比赛男子组第二名的成绩。
“小时候总是赢,很开心,学了没多久就能赢比自己大一些、学棋久的女孩。”於之莹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赢比赛能给自己成就感,因此也就喜欢上了围棋。
白天在幼儿园上大班,晚上上围棋课,每周去一到两次,每次两小时。
之后,於之莹被父母送去河南,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围棋集训营,她因此休学一年,由父亲每天辅导文化课。“那段时间,下棋对手都是比自己大的男孩,基本上没怎么赢过。”但於之莹“输了也不气馁”。
2009年,12岁的於之莹代表江苏队赴成都参加全国智力运动会,拿下两个冠军,第一次在国内比赛崭露头角。
2010年后於之莹正式进入国家队开始了更系统的训练。当时她是国家队最小的女队员,比第二小的还小了5岁。训练、看高手比赛资料、向国家队“大师”学习,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每一个天才棋童背后都有一个或两个牺牲事业的家长
2005年,於之莹8岁时,父母决定将她送去北京,接触道场训练。於之莹对于“北漂”并没有什么概念,糊里糊涂跟去了。
为此,父亲辞职到北京又找了一份工作陪着於之莹学棋。一年以后,他开始“全职”照顾并辅导女儿,这样持续了5年。
於之莹记得10岁那年,有次白天输棋,自己心情很不好,晚上老师复盘时根本就听不进去,一直和朋友在课堂上说悄悄话,被爸爸知道了,回家就被狠狠地训了一顿,她委屈地哭了好久。
“每天都要下棋、复盘、完成老师出的题目,大部分时间是自己下棋,老师教课三四小时。一天下两盘棋,上午和下午各一盘。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挺辛苦的。”於之莹说。
父亲心疼辛苦学棋的女儿,周末让她看看柯南之类的动漫,经常能看一整天;平时下课便打打羽毛球。
2010年,於之莹定段成功。那一年全国的名额只有21个,女子棋手3个名额,11盘比赛,於之莹只输了2场,最终成功进军职业棋坛。
“那次定段后正好放假回老家。我远远地看见妈妈捧了一束鲜花来接我。”这让於之莹觉得,向来严格的母亲那次一定非常开心。
2011年於之莹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输给了当时称霸女子围棋坛的韩国棋手朴智恩。2012年在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上,她赢了朴智恩进入半决赛,成功“复仇”。
2015年穹窿山兵圣杯,於之莹再次战胜朴智恩,获得世界冠军。
她偶然发现,在微博上有个很奇怪的昵称关注了她,并在她拿冠军后发了一条微博,大致意思为:“我的女儿长大了。”
於之莹平时不怎么刷微博,只注册了一个小号用来关注比赛信息,并且从来没有发过一条微博。同样,她也以为自己的母亲从来不玩微博。
“妈妈虽然表面上没有很关心我,但是一直在默默支持着自己的女儿啊。她怎么找到并关注了我的小号,我真的‘想不通’。”看到那条微博的一瞬间,於之莹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一位女棋手都是巾帼英雄 胜负早已不重要
2013年9月,於之莹在穹窿山兵圣杯第一次打入决赛,输给了国家队队友王晨星。
在2013年的一场擂台赛中,於之莹取得六连胜的战绩,却在第七盘因为超时这个“低级错误”输给了韩国棋手崔精,当时坐在棋盘前就哭了。2015年整个上半年,於之莹基本上没有赢过比赛,见谁输谁。
“那几年自己比较好胜,输了心里很失望,但是父母没有太过苛责我,之后自己慢慢好了起来。”渐渐地,於之莹抱着“输了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信念去比赛——与其紧张输掉比赛,还不如不紧张。
“越怕输就越容易输。”现在於之莹开始将胜负看“淡然”了,性格“柔”了许多,战绩也慢慢地好了起来,也不再去太过在意媒体和棋迷的看法,也再也没有在棋盘面前哭过。
“对于学围棋的小孩来说,无论是将围棋当作兴趣爱好,还是走职业道路,都是一种好事,虽然这条路比较苦,但可以让一个女孩变得不那么感性,对男孩则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对于棋类运动这样的智力运动来说,女性可能不如男性,女性比较感性,男性思维开阔一点,大局观较强,女性可能钻牛角尖。” 於之莹表示,自己有时候也比较容易钻牛角尖,认定了某些事情或道理,就不会轻易改变,看到了很喜欢的东西,当时没有去买,后来总会惦记着,直到买了,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自己也曾经将战胜男棋手当作一个目标,一种期望,但并不是一定要完成的任务,赢男棋手比较难,但赢了会很兴奋。”在於之莹看来,所有的女棋手都是巾帼英雄,所有人都是为国家、为这个职业、为自己、为家庭,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