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治来治去的作业问题如何根治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3月07日

    “看到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我太赞成了,刚开学不到一周,我们夫妻俩已经为辅导孩子作业的事儿吵了两次了。”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家长说。

    近年来,针对作业和减负问题,每年都有代表、委员提出相关的建议或提案。相关部门也连续出台多项举措,给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是,这几年学生和家长对作业问题的抱怨越来越多:学生抱怨作业太多,家长抱怨不该给家长留作业……

    治理来治理去的作业问题其根源到底在哪里?有没有根治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减不下去”的背后藏着“弯道超车”的“市场需求”

    “作业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减’,减轻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和校外的培训负担。但是这个问题又相当复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说,从国家最早提出减负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20年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仅没减下来,还出现了两个“增长”:一是不仅校内的作业量没有减下来,又增加了校外辅导班的作业;另一个是不仅学生作业增加了,家长也被卷入其中。

    刘林委员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协会中不少会员单位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其中不乏市值破千亿的机构。“不少机构表示,这种用简单、单向整治校外辅导机构的方式对治理作业问题是很难奏效的,为什么培训机构不仅‘春风吹又生’,而且越发展越大?是因为培训背后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家长群体中有希望减少孩子作业量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希望老师能给学生多留些作业的。

    一位初三年级班主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寒假之初他曾经给家长发了一条长消息,核心意思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在中考之前的假期,除了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外,不要再给孩子增加负担。但是,信息刚刚发出,这位老师就收到了多位家长的私信,“老师可以额外给我们家孩子多留些作业吗?我们还想利用假期让孩子‘弯道超车’。”“如果孩子想在最后几个月里成绩突飞猛进,还需要进行哪些补习?”

    家长们内心的“弯道超车”就是“市场需求”。再明确些,这种“市场需求”是为考试服务的。

    “我认为我们要好好思考教育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考试,还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本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说。

    刘林委员也指出,“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了,我们的考试改革也不断提出要以能力为导向,但事实是我们的考试还是侧重于考知识。”

    考试就是指挥棒,当考试以知识为主时,教学必然以教知识为主,那么就可以把知识转化为各种题型,变成各种作业。

    同时,这种“弯道超车”的“市场需求”也被对市场更加敏感的课外培训机构抓住。当学校不能满足或者不能全部满足家长“弯道超车”的需求时,校外培训机构能够满足。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所说,校外培训机构会出现超标超前培训。这种超前培训正好迎合了家长们“弯道超车”的需求。

    张咏梅代表建议,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同时还要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家校育人目标、价值取向要一致,引导家长关注教育的慢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盲目增加学生负担。

    这种“弯道超车”的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家长和校外培训,“提前讲”“上难度”的现象在一些中小学校中也存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指出,在不少地区和学校,学生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老师的评先评优和晋升职称,这也导致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将作业作为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工具,加之缺乏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统筹作业量的机制,进而演化为各科作业按最高上限布置,学生各科作业累积过量的问题。

    解决作业问题的关键:课上“增效”课下减少“低效”

    厘清了“市场需求”后,代表委员们依然认为,解决作业问题还是不能只盯着作业本身。

    “不谈课堂只谈作业是不正常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要谈作业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作业是什么,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获取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凭证,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教学改进。

    “因此作业改革就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教学不能只是单向的、以老师为主,作业也要加强研究和设计。”刘林委员说。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现在要认真研究一下学生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中有多少是低效、机械重复的,甚至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没有太多帮助的作业。

    一位初中学生家长曾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抱怨,自己家一个学期给孩子打印作业所用的资料就要用掉一到两包打印纸。“不仅作业多,而且很多作业都有大段大段的叙述文字,特别浪费纸。”

    “现在作业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依葫芦画瓢’。”唐江澎委员说,因为高考有阅读理解题,平时作业也要给学生做大量的阅读理解训练。但是,这里面又充斥着很多粗制滥造、未经严密推敲的题目。

    几年前,唐江澎委员参加过一个课外辅导读物的评审,结果发现,“那里面的阅读理解题70%会把孩子的思路引偏。”唐江澎说,在高考中,每一道题目都经过了多位专家反复研磨的,不是随便找来一个材料“依葫芦画瓢”就能出一道好的题目。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提质增效’。”张咏梅代表说,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布置作业、精心施教,才能真正为学生减负。

    张咏梅代表介绍,在镇海中学,几乎每名教师每周有三四个晚上在学校度过,“老师自己没做过的题目不给学生做,一样的题不重复做,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题,这是每个镇中老师的基本要求”。

    解决作业问题的更高要求:作业要“精准”教师要“减负”

    “我强烈建议,要下大决心优化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作业。”唐江澎委员说,有专家明确指出,一个7岁的孩子其手指前端发育还没有成熟,长期握笔对人的心智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作业完全可以变成口头的,“孩子每天对着手机录一段,两分钟能说完的内容如果去写可能至少要半个小时”。

    唐江澎委员提出的这种“精准”作业的建议背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

    不少代表和委员也提出,现在学生“千篇一律”的作业太多,所有的学生都做相同的作业,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久前,教育部也提出要鼓励老师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

    这其实是给学校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过一些来自一线的代表和委员表示,这个高要求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前提,就是要给教师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也指出,要减少行政力量对教师教学事务的干扰,减轻教师身上非教学工作的压力和负担。

    “作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承担着大量非教育教学任务。”刘希娅代表说,目前,各种上级摊派、“进校园”活动、“迎检”活动等非教学任务,极大挤占了教师专业研究时间。

    “只有精简过多的‘进校园’任务,把教师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有更多空间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式,提高作业效益。”刘希娅说。

    解决作业问题,需要与此相关的各界共同努力,精准施策,正如唐江澎委员所说的那样,“要依靠专业的方法,找到问题的形成点,才能提出解决的突破点,才能精准施策,要不然就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活了半天,根本于事无补!”

    本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