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大学生灵活就业亟需兜底性政策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孙庆玲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4日

每年就业季,总有些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这一选项,比如说湖北大学硕士毕业生郭云(化名)。

在毕业后的4年里,郭云尝试了多项新工作:起初做电台主播点评热点事件,月收入稳定在一万元以上;后又转身运营微信公众号,如今又在B站等平台上做起视频类自媒体,拥有近50万粉丝。虽然“天天考虑数据,日日像高考”,但郭云就是喜欢这类工作,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自媒体的”。

像郭云这样,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湖北大学2019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该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有754人,占比约16.7%。

灵活就业,一般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用郭云的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此前他也去企业上过班,但觉得“没意思”便辞了职。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的岗位和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也注意到,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比如年轻人可以居家工作、通过云平台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还有一些网上个人的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而不是像过去一定要到一个固定场所去工作,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就是要有所改变。

“有不少学生都是这样,有的在学校里就组织了创业创新社团进行实践,不管成功与否,也都积累了经验。这样毕业后,就能自谋生路。”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说。

周洪宇认为,大学生在就业时要学会“顺势而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就业形态和渠道也更为多样,大学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心态,要主动出击去争取理想的工作岗位、待遇等,同时也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准备”。

据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观察,部分创业公司会根据业务量的变化,通过项目分包制招聘大学生“零工”团队,再搭配传统的雇佣模式,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更加灵活有效的招聘方式,同时也为更多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机会。

但灵活就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比如劳动保障不完善、创业相关能力欠缺等。

今年3月初,毕业后选择与人合伙开店的钱麦(化名)就遭遇了合同危机。2019年,她嗅到了美容行业的商机,利用闲暇时间加入一家美容店,主打医美项目,但店铺经营了大半年一直在亏损,合伙人拒绝与她共摊亏损金额,目前她已经在找律师,“收集了证据,正准备打官司”。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指出,将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组织开展开办店铺、市场分析、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业培训,促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更多组织开展养老、托幼、家政、餐饮、维修、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职业技能培训等。

在许玲看来,应对灵活就业人员做好相关的技能等综合培训,相关的法规政策需要尽快跟上、落实,此外要做“五险一金”的等相应社会保障,就业权益的保护更需多方推进。同时,她也并呼吁社会要对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群体多些关怀,多给予社会包容和认可。

周洪宇也建议,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未来社会需要制定兜底性质政策,提供相应的社会援助,保障灵活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险等,有序地推动零工经济的长远发展。但他也坦言,当前国家的财力还比较有限,正处于“渡难关”的时期,这需要时间。

许玲也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的是否选择灵活就业的相关咨询。她认为,无论是否是灵活就业,“如果这一工作能让学生有成长、有前景,我会鼓励学生去做。但如果这个岗位一般,但学生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我会建议学生先进行过渡,再充分利用灵活就业中的自由空间自我学习,调整岗位,完成自身的快速成长”。

【责任编辑: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