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那些事儿》讲述“背包法官胡同断案”的那些事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1月15日晚,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该剧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讲述了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司法小故事。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要贴近真实生活、贴近广大人民,要展万家灯火的烟火气。因此,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形象,而是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的“背包法官”。
舞美设计王琛将老北京胡同搬到了舞台上,多重叙事空间在方寸之间自由切换,葡萄藤、石墩子、大槐树……各处细节充溢着浓浓的京味儿。
《鼓楼那些事儿》的创作缘起,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刘深的一段独特经历有关。5年前,刘深被所在社区选为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在担任人民陪审员的过程中,刘深有机会深入接触不少法院、法官和案件,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
刘深还了解到,东城法院和西城法院都有不为大众所知的基层法官。他们背着大大的双肩背包,里面装着国徽、法袍、法槌、案卷等物品,骑着电动车,走胡同穿小巷,为老百姓进行上门调解、诉调诉裁、打官司立案、巡回审判等各种繁琐的工作,被形象生动地称之为“背包法官”。
刘深以东城法院“背包法官”典型人物冯晓光和西城区社区巡回法官赵海为原型人物,塑造了一个性格阳光的年轻“背包法官”赵晓海:“他是个北京大男孩,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周围的老百姓都很熟悉亲切。所以,他是带着人情味儿去跟大爷大妈、邻里街坊沟通,在聊着家常的状态下做好普法工作,帮着有矛盾的双方和解,争取把问题解决在上诉之前。”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姜懿格是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三批法律实习生,她看完话剧后说:“作为一名法学生,之前可能一直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中,并没有听说过‘背包法官’,但这部话剧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实践中,一名有温度的法官应该是什么样的。”
《鼓楼那些事儿》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本文图片均为剧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提供)